暴风的失控,冯鑫一语成箴
资本 暴风的失控,冯鑫一语成箴 资本 | 2019-07-29 09:52 暴风的失控,冯鑫一语成箴 盒饭财经

因为任何事物只要有名就必有生有壮,然后有老有死。比如暴风一定会死掉的,是吧?”

口述 / 冯鑫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暴风集团彻底陷入风暴之中。


7月28日晚间,暴风发布公告,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冯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相关事项尚待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截至目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公司管理层将加强管理,确保公司的稳定和业务正常进行。同时,公司将制定相应工作管理办法及应急预案,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平稳运行。



暴风集团的此次危机此前早已有迹象。


公开信息显示,2月21日,暴风集团法人由冯鑫变更为姜自权,冯鑫仍担任董事长一职。3月10日,暴风集团又因劳动人事纠纷再次进入我们视线,由于之前的溃败和失误,暴风集团近两年的业绩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亏损迹象。


近日,网上出现的两份执行裁定书显示,暴风集团旗下已经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已经终止关于暴风集团的2桩案件执行程序,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发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的,可以再次申请执行”。


如何这次再失去冯鑫,对暴风集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17年,冯鑫做客盒饭财经(ID:daxiongfan)围绕《道德经》这一典籍,分享了他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落地《道德经》中的智慧。


分享中,冯鑫表示,他的工作方法的源头就是来源于道德经,更直言“暴风一定会死掉的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回顾冯鑫的这次分享,不禁令人嗟叹。


以下为根据当时分享整理精编的内容:


很高兴今天有这么一次聚会和大家分享《道德经》,备这堂课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觉得《道德经》难读,第一方面是语言不太相通,毕竟是古文,这个古文有很多词、字和意思现代人读起来是不太容易的。第二《道德经》是早期中国的古书,其实在写的时候还是受早期风、雅、颂影响很大,所以也说不清是一个论文,还是一篇艺术的散文,所以这里边有太多的形容词,有很多比喻。它实际上在哲学论述或者是在艺术作品当中是很混淆的。第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太多逻辑。我们脑子里训练都是用逻辑来记忆和学识,但《道德经》其实在这些章节当中是很混乱的。如果大家因此今天开始读《道德经》,我觉得也算是一件善事。



第一个开章明义讲的什么是道?另外第二个问题是作为道来讲,他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首先讲什么是道?我觉得有两个很明确的概念,其实《道德经》有一个很著名的一个章节,就是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后以百姓为刍狗,很多人批评《道德经》,这句话说《道德经》对人没有怜悯之情,没有爱心的。刍狗就是草扎的狗,就是很不值钱的东西。


《道德经》在讲这句话的时候讲的是无仁。在其他宗教学科“无”这个理解上是空,但是《道德经》里面讲“道”的时候是说了很多次,说“道”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你看不见摸不着而已,所以它是一个实存的东西,确实存在。然后还是个常存的东西,他开章明义就“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如果一个“道”的东西是能够讲的出来有命名,可以被命名的东西一定就有生就有死,那“道”是一个常存的东西,他会一直存在下来。


他讲的无仁,我觉得蛮有趣的,如果你真的体验《道德经》的道的时候,你会放弃那些老天爷会眷顾你的这种侥幸心理,你会知道这个世界是存在规律的,这个规律不会有任何感情,要放弃这种老天爷会眷顾你的这种心态。


第五章讲得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就草扎的狗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个橐龠是个很生僻的字,就是风箱,烧火的风箱。风箱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是似乎什么也没有,但是它会不停的有风出来,它就想用它来比喻这个道的感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这里面单讲的是它的无仁,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基本规律,它是没有仁爱之心的,它没有必要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无仁的状态。“动而愈出、虚而不屈”,也体现了他常存的这种状态。然后什么是道呢?他有另外一个性质就是“吾愈有小鱼大”,我其实是愿意把这个阴阳分开的,因为在全世界的所有的哲学流派里面讲阴阳只有中国。


道,它因为没有任何名字,是万物之始,但它在每一杯水每一个木头甚至每一个人里面都会体现。当它成为有的时候,它就成为万物之母了,能生出万物来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那个是一些特征,这句话我在很久以后才能理解,我大概讲到如此,就是一定要有无的心态,你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道德经》厉害的地方在哪?它不仅讲本质,还讲每个事情的特征。中国人有一种很奇怪的心态,他会觉得是自己于天地相通或者叫一通百通,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基本思维,儒家里面也有这个思维,就是扫一屋扫天下。但《道德经》不这么讲,《道德经》说道的确是相通的,但是具体在每一件事情上,每件事都有具体的特征,所以《道德经》里面其中有一段讲的是“以乡观乡,以邦观邦”意思是你要做乡村的事就做乡村这么大事,你要做国家这么大事,你就按国家这么大事做,你必须要符合它的特征,所以它讲的是,我们要“常无”才能观到这个事物里面,妙出它的本质,我们要用有的心态才能够观到这个事物独特的特征,这两者缺一不可。


42章我拿出来是讲阴和阳,我前不久有一个朋友也跟我说,他说这个《道德经》对他影响很大,我说什么影响?他说这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我说这对你有什么帮助呢?其实本身这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其实是有因缘和合的逻辑的,就是跟佛家讲的内部是阴,外部是元,和合之后生成一个新的现象,始终正在生成的过程当中,这是世界的本质。那三就意味着万物了,但是这门单讲了一个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实也是阴阳和合,但是只有我们中国的这些哲学思想当中讲了阴和阳,就一个事物有两面。


这里面其实已经提到了一些点了,就是因为人们会有一些偏好,这些偏好就会使得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阳的一面,比如很彰显很成功,然后很像个英雄,大部分都会喜欢这种阳的一面,我们会忽略阴的一面,所以《道德经》说人们其实讨厌的东西就是孤寡,然后不古,就是那个真的厉害人物,要自称为孤,自称为寡,孤寡,可能是更有价值的东西,他讲了一些相反的思想,所以有了阴阳的转化。有些东西是越损越减少,反倒是增加,有些东西是越增加反倒是减少,就是这里面讲的是阴阳,所以我觉得第一个讲道这个东西我讲的是他的常存实存。但是他是不以任何人意志相关的,然后再看道这个东西,在观察道的时候我们要用无的心态看,但我们要观察他的具体的特征,这个道才能够被我们使用起来。


第二章其实是如果你乍一读,其实有一些很惊讶的感觉,他讲的美之为美,就是恶,善之为善,就是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话说的什么?就是说其实一个人,比如说我个子不高,那是因为相对个子高的时候才说我个子不高,如果没有个子高的人去比较,我的个子不高就不成立了,一个女孩不漂亮,那是因为旁边有个漂亮的女孩。


我最早有感受的时候是很小时候,去动物园,特别喜欢看猴子,因为喜欢孙悟空嘛。我看猴子看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因为之前个子矮,是我心里的一个障碍。我看猴子的时候我就突然觉得很惊讶,我都记不住谁是谁,我觉得他们长得都差不多高,样子也差不太多,我后来想猴子看我们的时候估计也差不多吧,可能只有我们才在意你比我高了几厘米,还是矮了几厘米。我突然发现换一个视角看,很多事实就发生变化了。其实《道德经》也是换了一个视角让我们看,就是我们可能真的认为这是漂亮的,那个是丑的,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但是实际上真相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东西是我们的一个概念的前提下的伪真相,真相是没有大小,没有轻重,没有长短的,所以如果你只看到那一面的时候,你就让自己的眼睛变得狭窄了,你要一直在狭窄的这种思维下不断的训练的时候,你的脑子里面就不可能再看到任何真相,所以《道德经》第二篇就告诉大家换一个相反的眼睛看,所以你们要去想马云的那个倒立的淘宝的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世界换个角度看完全不一样。


千万不要以为你看到的东西就已经是全部了,你看东西真的是只有一面,你心里形成的概念是真的是只有一面,所以我觉得相反这个东西是《道德经》上来就告给我们的,用一个相反的眼睛看你才能看到事物


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所以因此就拿东西盆满钵满,你就很容易就失去他。如果你把一个兵器弄得很尖利,他就不能够持久,因为家里东西会易碎;如果你盆满钵满的金玉满堂,你很难守住他,如果你富贵而骄傲,一定会埋下祸患,那说真正的在中国历史上功成身退的人其实只有春秋战国的范蠡,还有汉代的张良,真能做到功成身退的人非常少。曾经有一个老革命前辈跟我说,他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只有一个人经商30年,就是鲁冠球。就第一代企业家能够不倒的本质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往上跳一跳,高一高,就一定会倒,所以他讲的功成身退,天之道。


只有真的这么认为的时候,你才能够安然身退。如果你真的认为那个东西天下都是你打的,你当然不退了,但是天下本来是自己要成的,只是你恰在那个时机恰在那个位置出现了而已。如果你真的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做的事情就顺应天道了,你真的顺应天道的时候,你也一定知道那个顺的时间点在哪里,因为任何事物只要有名就必有生有壮,然后有老有死。比如暴风一定会死掉的,是吧?马云那么牛逼,说干102年,那我特别想问到99年时候这公司怎么办,这个CEO怎么办?对吧?所有事情只要有名就必有死了,但是你要知道自己在那个点上,你不能在的时候永远认为自己是不死,所以这是他反对的东西。



第一个思考是为什么道是这个样子,他为什么更柔弱?为什么他喜欢更卑下,为什么不喜欢更强大更光华,为什么道是跟我们常人看这个世界和我们欣赏的东西恰恰是相反的,那常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问题,为什么经常会受到一种莫名的阻力,让自己不能够得逞,或者是略微得逞之后,心里还是慌慌?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好像左右都为难的问题?我觉得是因为下面四个东西,贪、得、把、持,就是没有的我想去拿到,拿到我想把他抓住,然后我们会为过去所累,和当下是冲突的,就你有欲望他有欲望。那不就打架吗?如果你能够看到所有有名的东西,漂亮的东西,他不是实有的,也不认为他是应该常有的。他一定会消灭的,如果你坚信这一点,你就不会去想办法去把持他,一定要去把他拿到手,你就不会为过去没有得到而懊丧,或者得到了一些以后又怕失去而担心,所以我觉得《道德经》第一件事情,他在讲了什么事道以后,可能帮我们完成认知的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是在我们不以为实有,也不认为他会常有的。如果我们坚定认为他不是常有,坚定认为他不会常有,我们就不会去贪婪,不会去把持,不会为过去所累,也不会为当下和别人发那么大的冲突了。


他导的一个结论是为什么他觉得这些东西不会常有?因为自然之道就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个事情产生,他就开始准备死亡,任何一个事情发生了,他就准备消失,所以他知道万物都是和合之后,知道自然之道,就是有出现必有灭亡。他如果确认这个道理的时候,他自然就不想把持,他自然觉得没有意义,所以我觉得这是前面我们发现了一个和合和自然。大部人讲《道德经》都是虚的理论,是观念,但《道德经》因为真的是指导我工作,我的工作的基本方法论都是从《道德经》里获得的,都是有源头的,可能过程当中也学过很多没用的书,但后来还是回归到道德性的基本原则,所以《道德经》他们说无为,其实不是,如果认真读《道德经》,都会看到里边明确地写了一句叫无为无不为,就没有任何事是不作为的。



我先讲这个如何作为,如何作为是我重要讲的。先讲为者,就所谓的德,就是拿了道的人去为的人,他们是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一个有得道的人,他是什么特征?《道德经》有一章节,自己总结了,就是67章。他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就是说一个得道的人,其实只有三个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后来我发现他讲的所有这个为则以后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这三点。这个词,其实跟现在讲的这个普世的道理是一回事,说得很夸张的。前段时间他们说这个儒家不是这样的,有人问孔子说那个别人害过你,你是不是要也要对他保持善意,然后孔子说那不行,如果我对他保持善意,我就对不住那些对我好的人了,这是儒家的一个入世的思想。那《道德经》的逻辑是什么?说圣人其实是没有自己的心的,以百姓的心为心,就以他人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就是对我好的人或者善良的人,我当然用善意对待他,不善的人,我还是要善意对待他,所以得善。


跟我守信用的人,我当然会跟他守信用,那些不守信约的人,我仍然要对他守信约,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他自己的心是很模糊的,百姓都注重自己的耳目之欲,那个圣人就像小孩一样,好像似乎不知道这些耳目之欲有什么好处。就像小孩一样,他不知道父母那个车是奔驰还是奥拓,小孩是不觉察的,大人才觉得我开的是奔驰,他开的是奥拓,但是有一天小孩知道的那一瞬间,小孩受苦的日子就开始了。我觉得老子的这个善是非常感人的,但是如果这是一种靠勇敢做出来的事情,是太难了,除非你坚信一件事本来就应该帮任何时候的万事万物,让他们好好待着,你才能做起来不显得那么吃力,不显得那么不自然,就是你真能够配合周边万物的时候,你才能够真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如果你说我都咬着牙干,我建议年轻时候可以咬牙干,但咬牙干不了一辈子。有一天你要觉得干这事很正常,你才能干得下去。


不敢为天下先是第22章,其实又讲了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莫能与之争。相反,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你看越简单越好,就是没有水了,其实反倒之后你有机会满,你是很旧的东西,你就有机会新,如果你太新了,任何时候沾一点灰尘它就变旧了,对吧?他是叫你用另外的角度去看。少则得多则惑,太多了,你就会迷惑,你会把注意力分散掉,所以圣人是简,一定是抱一的,抱一为简,不自见,我不表现,你才是能够有机会名。不自是,不自我表彰你才是真正的彰显。不自伐故有功,不说我自己,伐,自夸的意思,其实你才是有功的状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还讲的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不敢的敢字很重要,不敢的原因在于确确实实今天所有的功绩是这个世界必然会发生的,我们暴风做的还没那么好,但假设暴风是视频第一,那互联网视频你暴风做不做,你不做一定有人做。



我们看下边一章。为之则,就是为之的时候,有些什么样的原则和规则,真正通道的人,他的为是很轻松又一定能成功的。逻辑在于说他理论上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做不成的,如果真的顺应道做事的话,所有事情都可以做成的。他讲了由小由易,由未造,慎终知止有谋。可能小和易很容易理解,就是小处做,从容易的出点做;未造,就是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但你先看到了以后,在这样的时机做;慎终,在做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死在最后一分钟,那最后一分钟要慎终如始;知止,当一件事情已经变得很漂亮的时候,你要知道他该停止了,知道他停止的时候;有谋,好多人批判《道德经》很阴谋,确确实实《道德经》讲的这个事情做之前你要有所图谋,没有图谋靠反应做事,那当然是完全不知道会走到哪里去,他一定是有图谋看透以后再做事,所以做的时候有太多事情了。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就是当事情变得很混乱的时候,公司也好,一个项目也好,都有这样混乱的时刻,但这时候谁是那个负责静和定的那个人,用简单的办法让所有事情变得有序,谁就是在那个时机代表天道做事的人,当你公司或者这个事情一潭死水了,再也找不到出口了,大伙上班都没精神了,都没有状态了,那这个时候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够轻轻的挑拨一下,让这个事情开始靠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变大,而不是靠一条免于把所有人都给惊着了,那是过度的,你能够轻轻地摇他一下,或者轻轻的放一块石头,让他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开始重新有了生命力。所以在混乱和死气沉沉的时候,如果你有了这个心思认真去找,并且把他做了,做了以后还有结果了,那是一个爽啊。这就是早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以早服。


这个早服,在很多翻译里面,那个服有人就干脆写成准备的备了,就是说一个人顺天做事就是顺应天道做事,他是一定早有计划的,他一定不是靠反应做事。今天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很懒惰的,靠反应做事,靠惯性做事,但如果真想做的那件事,还是要认真的去做一个计划,如果没有这个计划,你就算做成了也是瞎猫碰死耗子。所以早服的人才是顺应天道的人,这个服,是备的意思。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其实就攻无不克,这句话好多人听过治大国要小心,要小心翼翼,小心反他,这里面讲的是做大事,其实还是要做最具体的事,这是我经常批评公司高层的一种说法,我觉得我们公司、历代公司都有,做到总监以后他就觉得那个文案不是他写了,那个新闻稿不是他做了,那个邀请电话不是他打了,就是底下员工干的事情,但是我有时候在想这事你不干,你到底干嘛?一个真正顺应天道做事的人他才不会因为什么地位因为什么原因而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反正见过的厉害的人,他们都还能做小事,只是那个小是恰到好处,就一万点小事,他可能是挑了十件做,但是那十件做与不做,天壤之别,所以要从小处做。这里面讲了易,讲了为造,也讲了小,大家都听过那种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这个事情还没有出现征兆的时候和你竞争人不多,这时候你是容易谋取的,这时候你去使力,使一点点力就够了,如果人人都在抢的时候,你使很大力也拿不到。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当一个危险刚刚出现一点点微小的时候,你是很容易消除的,比如说最近大家都在讲这个暴风像乐视以后,这时候我们想去翻盘就很烦了,当第一篇文章说出来的时候,如果我们就有动作,比现在容易太多了。


这个时候你会嗅到有些东西它会生长的,在它刚刚一开始快生长的时候去拔掉它很容易的。长成一个疖子了,再拔出来鲜血直流啊。切碎一半,它在很脆的时候,很薄的时候,一下就给它弄碎掉了。长的很结实,你说脆易折、那你拿钢筋你试试你折不掉了吗,已经折不掉了。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你想做一件事,一定要在它将发生,众人还没有看到发生的时候去做。这时候你才是真正知应天到的人。大伙都疯了一样的开始做视频,今天如果你要再跟我说再做个视频平台,第一百回都不做。大伙现在都共享单车,你说再做共享单车,那还不如去死吧对吧?所以一定是“为之于未有的时候,治之于未”的时候。你要治一个坏事一定要在它没有真乱的时候开始治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为什么大部分人做事的时候,一定在快要成功的一瞬间废了?就是你到那个时候,你心态变了。你觉得我已经成功了,已经快成功了,我准备庆功酒了。你这时候每天花的注意力在想着,几天之后那个庆功酒。你已经不能够谨慎的去看待这个事情变化的,就是因为你心态松懈了。慎重如斯,则无败事。


所以《道德经》其实如果讲入世的话就是这句话“正合奇胜”。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正合”。比如我让你干一个事情,他就按自己最熟悉的干了。比如说,我说你完成个业绩吧,我说去年完成一千万,今年你能够干到三千万。怎么干呢?第一件事情我一定找了一个大户,去年给我一百万,今年能给我五百万。对吧?其实如果坐在家里画张纸就很容易了,我卖什么东西?过去卖给谁这是过去。想完以后,我今天计划卖10个三百万呢?还是两个一千万?潜在名单是谁?我可能说服他的核心话术是什么?我一开始怎么去打样?最后怎么落?你是做得出来的。


你要干成,还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干成,一定要当时把那个逻辑捋清楚了,否则你就是瞎猫碰死耗子。“正合奇胜”,但是如果只是“正合”呢?就是你也做这个事我也做这个事,那你就没有一个相对胜利对吗?你还是要比别人有相对胜利。


我觉得《道德经》难学,是本质难学。本质在于说你心里是否真的相信另外一套价值观?另外一套其实是“利他”的价值观。你认为“利他”比“利己”重要;你甚至认为“己”不重要。


如果你今天准备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心里想着我做成了以后多牛逼,这个时候你的私心杂念已经混进这个事情里了。你还能把那个最基本的逻辑做完吗?所以我觉得为什么是把做人做事混为一体了?这是的《道德经》的价值。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话说的太好了,我相信老子也是这么认为的。就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遵循天道。但是“勤而行之”。我觉得上士说的更好。“中士闻道”呢,觉得好象有道理,偶尔脑子里闪电一下,大部分还是消亡掉的“下士闻道”的时候,你肯定想占我便宜。


我经常讲创业者三大必要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胸怀。那这个胸怀怎么来呢?好多人说我容人容事,我说你背后那个道是什么?你凭什么容人容事?凭什么你就更容人更容事?那个道在于说,别人要的东西你不要。


如果你今天创业,你想要的是成功,你早晚有一天跟你旁边那个VP是打架。所以你要想容人容事的前提在于说里有远志、有意志,有异于他人的志向。如果你没有,早晚会出事,你没有真正的胸怀。


那《道德经》是什么呢?我们总结一下,它讲了《道德经》的道的规律。第一与常人看的东西是相反的,相反的地方才能看到事物另外一个更真实的一面。


但其实最后就会发现,一切回归自然。什么叫自然呢?自然就是自己本来就该有的样子。万世万物是有他的规律,你是观察他、理解他,参与其中。你就跟事物下一个层走在一起而已;但是里不认为是自己做成的;所以所以功成而不居,因为确实不是你的功劳。


它比喻了那么多水呀、婴儿啊,这些东西为什么不以为持有的这种持有呢?因为他觉得这个事情本来就该这个样子。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应该获得的。所以“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它比喻以后是知道,万物和合是万物和合,是万物自己本来就要发生的。你只是在其中参与一点点,就不错了。


这个世界真正的规则就是因果。这些因和缘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生下一个事件。所以真正愿意安静的把这个事件看完的人,他就知道了天道。能够顺着这个核心元素去做一些事情的人,他就顺着天道而为,叫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容易吗?不容易。顺势而为不容易在于,你有没有安静的把“势”看明白,看明白你才有资格讲顺势而为。所以是一言以蔽之,老子在昏昏扰扰的那个世界当中看到了事情、世界本来自有道理。人唯一厉害的地方在于说,我们跟其他所有生命不一样,我们有机会去理解这个道理。所以在这点人接近于神。老天爷都给了我们接近于神的这么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如果善用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完成在这个世界的创造。完成在这个世界上的创造,我其实对他的理解是做事、做人、宗教信仰。但我讲三观啊,三观第一观是什么呢?是你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或者叫世界观或者叫认识观。你因为有了这个认识,你认识了世界它本来是这个样子的,你才有了自己的价值取舍。


那有了取舍之后,你就会有自己的审美观。因为你取舍久了以后,你会有习性。看到这些东西你觉得不对的,看到这些东西你就是喜欢的。久了以后会养成一个好的习性。当然如果我们不做自己深层次的认识观的理解的时候,坏的习性也会产生。


所以我在理解自然的时候,我觉得什么是自然?自然很简单,这个世界一定是有他自己该有的样子的。每一件事明天即将发生,下一秒即将发生的事情一定是必然的。这个世界是偶然的吗?是偶然的。我相信另外一个存在主义哲学是偶然的。


但是偶然的哲学里面的鼻祖尼采是这么说的,其实世界是必然的,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偶然,是因为我们怀有过期望、因为你有一个期望、你才发现怎么这么无常?其实是必然的。你跟一个人热恋,早晚有一天会谈崩、打架,你说怎么好好的日子过成这个样子?其实是必然的。是因为你有过期望你觉得世界是偶然的,世界加分不是偶然的。每一秒、每一刻要发生的是你下一秒、下一年、谁会成就,谁会站在舞台上都是必然的。只是说谁能够看到天道?谁能够按天道而为?


合一呢,是一开始我们只是入世做事,但将来我们一定会发现,它跟你做人是有关的,跟你的哲学信仰是有关的,跟你的价值观是有关的。如果不有关呢,这个事情就不是合一状态,合一有为是我们的宗旨。

-END-

本文由盒饭财经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