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年轻人碰非法高利贷,我们决定给他们提供合法“高利贷”¿
互联网+ 为了不让年轻人碰非法高利贷,我们决定给他们提供合法“高利贷”¿ 互联网+ | 2019-09-26 09:58 为了不让年轻人碰非法高利贷,我们决定给他们提供合法“高利贷”¿ 柴狗夫斯基

学而不思则网,思而不学则贷,不学不思则网贷”

生活在春秋年间的孔夫子一定不会想到,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会被几千年后的今人们化用为一句“学而不思则网,思而不学则贷,不学不思则网贷”,来生动形象地描绘这个充斥着各色各样网络金融借贷的时代。

P2P网贷、714高炮、55超利贷……随着网贷平台的快读迭代,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名词不断地被发明出来,并通过被央视媒体曝光的形式,迅速地让所有人为之感到熟悉。

而在所有这些网贷平台的“客户”、或者说受害者当中,有这么一个群体因为在法律上已经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却又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经济收入来源,从而尤为容易被各种利率畸高的网贷逼至走投无路,并最终酿成悲剧。

那就是活跃在全国各大高校当中、人数高达数千万的在校大学生。


说句可能政治不太正确的大实话,在各种“大学生网贷后无力偿还跳楼轻生”新闻的不断轰炸之下,民众们对于此类消息已经不再像前几年那样感到惊讶,转而开始以一种司空见惯的麻木态度去淡然处之。



大众可以对此冷眼旁观……起码在自家孩子出事之前拥有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但作为直接监管方的有关部门却终归是没法做到这样淡定的。


不管是出于社会责任心,还是因为追求政绩,在多方面的考量下,政府部门对于打击“非法校园贷”这件事情始终还是挂在心上的,也为之出台过各种各样的政策。



这不,前两天湖北省有关部门又在“打击非法校园贷”这件事情上别出心裁,想出来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新政策——“用合法的官方消费贷占领市场,将非法的高利率校园贷款挤出去”。



用官方的湖北日报报道上的原话来说,就是:

湖北银保监局高度重视“非法校园贷”问题,把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作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工作任务,坚持“开正门、斩黑手”,一手抓防范处置,一手抓正规金融派驻。

力争按照每个学生消费贷款5000元左右标准,向全省大学生投放80亿元至100亿元消费信贷的工作目标,以强有力的正规金融供给驱逐不良网贷毒瘤。


乍一看,这个政策的逻辑似乎没啥问题,毕竟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贷款)需求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


如果无论如何一定都会有平台去给大学生借贷的话,倒不如搞出一个官方的正规机构来做这件事,起码不至于出现什么“借了几千快,过了一段时间滚成十几万欠款”的破事。


可就是这个政策,却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准确的说,应该是网友们的群起而攻之。

下图的这个回答,基本上可以代表国内著名问答论坛某乎用户的一致看法。

这不禁就让人心生疑惑了:到底是这些网友们在这里小题大作、危言耸听,还是这个政策确实有其不妥之处呢?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湖北这100亿消费贷的目标人群层面上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针对消费贷款这件事上,可以把大学生们区分为不会借贷者(以下简称为A类人群)、会借贷也有偿还能力者(以下简称为B类人群)、会借贷且不具备偿还能力者(以下简称为C类人群)。


而根据常识可以推断,这个100亿消费贷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帮助那些会找非法校园贷借钱,却又因为难以还清而被利息越滚越多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C类人群。

现在,有趣的点来了。

根据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到的一些新闻,我们可以知道在C类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者是靠着借贷来的钱维持自己出入高端会所、购买奢侈品、出国旅游、驾驶游艇带着一群俊男靓女去开part的奢靡生活。

对于这样一批人而言,官方给出的这笔5000元消费贷无疑只是杯水车薪,甚至都不够自己在酒吧里一个晚上的开销,至于“拯救”他们上岸自然更是无从谈起。


当然,这样的人毕竟不是全部,在那些无力偿还债务的C类人群里,也有许多只是一时起意想要添置数码产品、换购手机、电脑,甚至真的是因故借来临时救急,却因为之后无力偿还而被卷入利滚利的深渊者。


也许有了这笔官方的5000元额度消费贷,而且他们又具备极高的自控能力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在之后的人生里免于接触到非法校园贷……才怪!



大伙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会因为借了几千块非法校园贷后无力偿还,只能坐视这笔欠款随着利息越滚越大的话;


那么同样是这个人,我们凭什么认为如果他借的是利率相对较轻的“合法官方消费贷”,就能凭空冒出一笔钱让他用来偿还债务呢?


即便“合法官方消费贷”这样的正规贷款,不会恶意催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利滚利暴涨。


但根据现实国情,我们就能想到,当这群能被辅导员一句“在你档案里记过”吓得瑟瑟发抖的学生们,因为一时头脑发热借了这笔官方的“合法消费贷”,却在之后又无力偿还时,出于对自己征信上可能出现污点的恐惧,大伙猜猜他们会去干什么?



向父母坦白?


不,那只是极少数人的做法;绝大部分的傻孩子们会在压力之下被迫将目光投向那些“非法校园贷”,然后选择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弄笔钱出来,应付掉眼皮子底下的“还款日”再说。


有机构对许多身陷校园贷风波的在校大学生做过调查,发现这些人身上往往都具备一个惊人的共同点——他们大部分都是从正规机构的借款开始沦陷起的。


先是大银行的信用卡,又或是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样的正规大型借贷app,然后是小银行的信用卡,再然后是网络上的小型贷款app,最后才是线下黑帮高利贷。


每个人都不是傻子,也不是不认识数字的文盲,哪有上来就主动往那些利率高得吓死人的714高炮、55超利贷面前“投怀送抱”的?


还不都是被“正规贷款”逼过去的!


所以对于无力偿还自己贷款的C类人群而言,给他们提供“正规”的还是“不正规”的、“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贷款都没有本质区别,前者最多只是能让这批年轻人向深渊坠落时的速度稍微慢上一点罢了。


真正能帮助C类人群的措施,绝对不是给他们主动提供一笔贷款,而是在高校内部多增加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与社会企业合作多创造出“实习工作机会”,从而提升这批人的经济能力,这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OK,分析到这我们能发现,湖北省这个100亿的消费贷政策起码对于自己最开始的“帮助对象”,也就是C类人群而言,几乎毫无助益。


如果单纯只是这样倒也算了,最多只是一个成效不大而已。


这个政策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它对那些原本压根不会去碰“校园贷”的A类人群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按照湖北省有关部门向外界的公开说法来看,他们是试图为每位在校大学生都提供一笔5000元左右的消费贷额度。

注意,这不是什么“创业补助”,也不是用来帮助贫困生的“助学贷款”,更不是出于奖励意图的“奖学金”,这是一个从名字上就写得清清楚楚,鼓励诱导大学生们拿这笔钱去吃喝玩乐、购买电子产品等消费行为的“消费贷”。

中国的孩子们往往道德观念都比较强,很多人虽然家庭条件一般,大学四年一直用着碎了屏的小米手机、穿着某宝上买来的几十块钱的廉价T恤。

但如果要这群孩子在生活费上“巧立名目”,又或是把“奖学金”、“助学贷款”挪去买买买,就会在心底油然而生出负罪感,进而放弃这种行为。

可这种时候,一个有着“官方”身份,还摆明车马就是要让你去买买买、改善生活品质、去做一个精致青年的“消费贷”出来了,这种精神层面上的“道德约束”就很容易不攻自破了。

说那啥点,在不少年轻人看来们,自己这可是在“奉旨消费”也不一定呢~



可是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古人也说过欲壑难填。

人类的欲望一旦被调动起来了,可就绝没有那么容易平息。

原本每天用大宝抹抹脸也能过,可在用过神仙水、海蓝之谜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几块钱一瓶的大宝SOD蜜,就感觉哪哪都不顺眼了;

本来抱着台老古董笔记本,打着团战变成PPT的游戏也快快乐乐,一旦体验过四路泰坦画质全开、I9至强CPU的“丝般顺滑”之后,曾经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古董笔记本说不定就成了自己每天扯着嗓子骂娘的负能量来源。

不要觉得这是在故意夸大其词,这其实就像是看似温和的电子烟会诱导那些不吸烟的青少年对尼古丁上瘾,最终转而跑去吸烟一样。

体验过这笔来自官方的5000元“正规消费贷”对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与提升之后,谁能不对着那些借款额度更高的“非法校园贷”心生憧憬呢?

归根结底,贷款对应的是人类的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不同于简单的吃喝拉撒睡,是不可能填满的。

政府可以用大量优质的米面粮油占领食品市场,把地沟油、僵尸肉等有害产品“挤出去”,是因为人再贪吃,始终也只有一个胃,吃饱了就拉倒。

但是消费的物欲怎么可能被占满,只能发短信的老年机换成了千元智能机,用户不单不会感到满足,只会进一步对旗舰机产生向往,买了旗舰手机又想要升级定制款……

从这一点上来谈,也许政府部门提供的“消费贷”,不单不可能挤占那些非法校园贷的市场,倒是有很大可能帮助对方培养出更多的额外用户,与自己最开始的初衷完全南辕北辙。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找到了一份与如今这个“100亿消费贷”政策对照起来非常有意思的旧闻。


早在十年前的2009年,由于当时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出现了相当多的学生用户“透支”、“违约”等现象,既让银行产生了大量坏账,也让许多还未出校门的学生提前背上了信用污点。


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政府部门开出的药方是“禁止一切机构部门向学生发放信用卡”,试图从源头解决问题。

而现如今,湖北省有关部门给出的解决之道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有学生借了钱还不上被利滚利了怎么办?

那就由官方出面借更多的钱给他!

十年时间,两份背道而驰的政策,也不知道到底哪一方才是正确的呢?

-END-

本文由柴狗夫斯基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