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双十一的数据被网友指出造假???
互联网+ 什么情况,双十一的数据被网友指出造假??? 互联网+ | 2019-11-13 10:27 什么情况,双十一的数据被网友指出造假??? 柴狗夫斯基

“超过半数的用户更倾向于取消双十一”

喧喧闹闹,各大电商视为最关键战役的双十一又一次尘埃落定。


一如既往的,阿里巴巴的天猫以1分36秒,成交额突破100亿、12分49秒,成交额突破500亿,最终全天成交额2684亿人民币的成绩一骑绝尘,将所有同行都远远抛下。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天猫平台的数据着实亮眼,但是网上也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有人发现,早在今年4月份微博上就有一位昵称为“尹立庆”的网友认为天猫历年双十一的全天销售额几乎完美符合回归曲线,如同公式计算一般半点不差,怀疑其存在人工修饰的可能。


为了佐证自己的理论,这位网友还利用自己推导出的公式“预测”了一下2019年淘宝双十一的销售额应该会在2675.37亿到2689.00亿。



当时这位网友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并未得到太多人的关注,但随着现如今各大电商双十一战报的出炉,看着天猫今年的最终战绩——2684亿,这个与该网友100多天前预测的数据只存在千分之几误差的数字,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了。


下方为该位“硬核神算子”网友的原微博截图(晒出仅供参考,本公众号不认可、不同意该网友对于“马云是骗子”的相关说法)。




 

行外人士如果看到这份尹先生的神预测,也许立马就在大感佩服之余跟着尹先生一起去大骂马云是骗子了。


可是一方面,在数学统计领域里用这么几个数据点就作为样本,拿去连续进行了三次回归分析,在严谨性上总归还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另外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其实当任何人或组织把一项商业活动做到像天猫双十一这样的规模之后,几乎必然会做出一些有意无意的调控举措。

不一定是如民众们想象的那样,直接在最终的销售额数字上造假,毕竟那样一来不管是在银行流水层面上,还是后续的税务缴纳问题上都存在太多难以解决、且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

简单地说,那种直接上下嘴皮子一碰瞎报数字的“作假”方式,真实成本远比众人想象的要高,阿里巴巴犯不着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换个角度,这并不代表这些电商平台就会对双十一的销售情况完全放任自由、听天由命。


比方说像这样(以下只是举例说明,纯属虚构,不代表任何企业内部真实情况)

在双十一之前各级大大小小的领导头目们就通过会议讨论,最终敲定了一个“年度指标”,或者把这个说成“奋斗目标”、“KPI”一类的东西都可以。

之后呢,各级领导再去把销售额具体地分配到下属的每一个细分部门头上……

一路这样串下来,等到了末端的执行层时,他们再各自去联系手头的那些商家,让各商家在参照了实际情况后,以“量力而行”的方式主动去领取摊派指标。

作为激励,也许执行人们还会用更高的店铺权重和排名、更优质的流量导入等方式去奖励那些领取最多摊派指标的商家。

等到双十一那一天真的来了,各级部门再一切按照计划运作,中途还可以通过提升各种“回血红包”、“弹窗推送”,甚至是直接把“流量池里的红包/大额券的中奖率临时调高个百分之零点几”等手段进行微调。

实际销售额速度比计划中的慢了,就额外多投送一批优惠红包;实际速度快过计划速度了,那就在下一批投放红包里减点料(当然也可以选择不管)……

于是乎这样一天下来,双十一这一天最终的成交额,十有八九是会和官方一开始的计划数字大差不差滴~


再重申一遍,以上皆为小柴虚构的个人脑洞,不代表某企业内部的真实操作。

您看,哪怕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小柴在这里随便拍一下脑袋,也能想出一个貌似可行的“控制双十一最终成交额”办法,那么作为内部遍地精英人才的阿里巴巴又当如何,自然也是不用多提。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即便天猫双十一历年的最终成交额真的呈现出了某种数学规律,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与作假扯不上关系,更遑论直接以此作为证据去控诉“马云欺骗消费者”。

相反,要是这个数据跟过山车似的一下高一下低,让所有经济学家过来看了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才是怪事一桩。



不过话说回来,今年天猫双十一的最终成交额也不是真的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这个数据的问题不在于造假,而在于其增速太高。


2019年天猫双11的全天成交额为268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达到了25%。

这个数字跟往届双十一的增长率相比并不算高,毕竟在过去的十年中无论是几倍、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的增长都曾经出现过。

但要是把这个25%的增长率与全国电商总体增长率一对比,就会发现这个数字简直高得离谱。

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31.6万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只有8.5%。


而到了2019年,电商整体环境的增长率也并不算喜人。


据《2019中国电商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网上零售额的增长率已经首次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其中最惨的服务类电商销售额仅为15460亿元,同比增长率勉强达到4.44%,而在之前的2017、2018年,这项增长率分别是79%和24%。


即便是如今作为独力支撑起电商增长点的农村下沉市场,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在前三季度也才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


这么一对比,问题就出来了。


过去在背后支撑起天猫双十一销售额疯涨的核心力量,是从无到有、从零到如今6.39亿之巨的网购用户。


还有随着双十一名气越来越大,以致于全国网友们把双十一前后数月的消费需求“吸纳”到这一天造成的富集效应。


但现如今,中国的电商大环境增长率就摆在这里,过去各种能吃的红利也都吃的七七八八了,每年的双十一成交额居然还能维持着这样的速度狂飙猛进,这就不禁让人有些好奇——继续推动双十一成交额前进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分析一个事物不能总停留在表象,而要去探究其本质。


回到天猫双十一这个事物身上,我们能从这个人造节日的背后归纳出三方力量——平台、商家、消费者。

其中阿里巴巴作为平台方,他们的核心诉求有且仅有一个——维持住每年的亮眼增长率,用以维系社会各界对于阿里商业帝国的信任与支持。

而另外两方参与者的核心诉求就非常简单,消费者要的是优惠,商家就是为了利润。


仔细分析着一下这个金字塔结构的组成,可以很轻易的发现这其中的矛盾点:平台方想要让业绩以超出正常增长(与大环境匹配的增长率),那么就必须让更多的商家与用户参与进来。

但商家和用户的诉求偏偏又是矛盾的,试图为参与商家提供更多的利润,那么消费者手头的实惠必然会减少;如果想让消费者得到更大的优惠,那么就要让商家吐出一部分利润出来。


这个金字塔结构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隐患,就是三方的势力事实上并未达成平衡——平台一方占据的话语权太大了。


在过去,由于中国的电商大环境正在节节攀升。


再加上双十一的名头不断强化,消费者们最初只是把“整个十一月的消费需求”积攒到双十一,之后又不断向两头扩张,以致于到后来很多用户会“把整个冬天的消费需求”都屯到双十一释放。



两相作用下,无论是平台方的业绩增长需求,还是消费者与商家对于优惠与利润的胃口,都能够被单纯的被动增长就足以满足。


可到了近两年,这两个因素带来的“被动增长”开始愈发地疲软:网购用户的增长已经触及天花板,用户的消费需求积攒也不可能无限延伸。

这时那个金字塔中的矛盾就爆发了。

消费者开始抱怨、吐槽双十一越来越没意思,不能像过去那样拿到巨大的实惠;

商家们也是叫苦不迭,表示自己参加双十一完全是在赔本赚吆喝,最大的好处只是清理了一下库存;

至于平台方,他们让业绩稳步增长的计划也开始受到了挑战。

原本,在这样的局势下三方力量应该会陷入一种博弈,并在各自的博弈中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三方各有退步,却也能一定程度的满足各自的核心诉求。


但最开始提到过的那个隐患暴露出来了,这三方力量的地位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平台方凭借自己过强的话语权,开始有意无意地通过侵蚀另外两方人群的利益,来弥补自己的空缺。


当面包的总供应减少了,想要让自己不少吃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别人吃得更少。

对于商家,天猫通过各种如二选一这样饱受诟病的手段,让商家“没有退路”,只能全力参与。


而在消费者这方,则是通过日趋繁琐、复杂的红包领取规则,来极力掩盖用户在双十一实际到手优惠越来越少的事实。


虽然天猫方面通过让商家与用户“出血”的方式,让自己的双十一业绩得以在大环境不景气的前提下继续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但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到了今年,商家和用户这两方势力中喊出的反对声音也开始越来越大。

部分不满于“二选一”的商家开始硬钢天猫,奉劝其“回头是岸”,一些同行平台也借此由头跑到北京法院与其打起了官司。

用户层面虽然暂时还未做出什么实际行动,但从许多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群众们对于双十一的怨气也正在不断积攒。

在某机构的一次网络调查中,甚至首次出现了“超过半数的用户更倾向于取消双十一”的现象。

要是在未来,某些平台愿意尊重客观规律,不再试图从个位数的全国电商业务增长率里,硬榨出数倍、乃至数十倍于此的“双十一增长率”的话。

那么这个脆弱的三角平衡也许还能再维持一段时间。

否则,双十一这个节日还能火热多久这个问题,就将成为一个未知数了。

-END-

本文由柴狗夫斯基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