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海外版为何让 Facebook 如临大敌?| YS 特别版
资本 抖音海外版为何让 Facebook 如临大敌?| YS 特别版 资本 | 2020-03-04 09:58 抖音海外版为何让 Facebook 如临大敌?| YS 特别版 曾翔Yourseeker

一个大的内容平台发展到既定规模后,该如何继续与内容方博弈,又要怎样取得新的平衡。

首先声明,本文属于非典型更新。单条内容稍短,但信息量足够扎实。



上篇文章里,我表面上在用数学和逻辑去估算 YouTube 及海外头部平台在音乐方面的营收,讲述它们与行业上下游的爱恨纠葛。

 

但实际上最核心是想讲,一个大的内容平台发展到既定规模后,该如何继续与内容方博弈,又要怎样取得新的平衡。

 

之后和一个朋友聊到其中的分析细节(以及国内同行们的近期动态),她总结说:

 

所以我们现在有美国信息 exposure,然后体验中国故事是非常奇妙的。

 

深以为然。

 

眼下中美两地互联网的发展亦步亦趋,已经没有先后之分。但你依然可以强烈体会到,不同市场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参与者各自秉持着不同逻辑。

 

在这个背景下,关注海外的科技、创投、互联网动向尤为重要。

 



 

所以在两周前的那篇文章里,2019,FAANG 各自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我提到会重启一类更充实、更高频的短内容,分享来自海外知名 VC、创投科技媒体以及优质英文博客的深度思考和有趣视角。

 

他们大致可被划归为六类:

 

#海外独角兽成长指南#

#近期值得关注的新产品#

#硅谷投资人洞见#

#上市公司财报研究#

#美国科技媒体观察#

#英文商业博客精选# 

 

这一系列内容的最核心诉求是追求信息增量、不废话、不流俗。上周我写了以下 8 条,挑你喜欢的看(最好都喜欢):


1)TikTok 带领大家走进新时代,了吗?

2)谷歌挖掘下沉流量的步伐似乎有些缓慢?

3)音乐行业复苏,唱片公司迎来上市潮?

4)净菜配送”先驱“ Blue Apron,从崛起到倒塌

5)排名前 100 的全球 2C 创业公司,有何共性和特点?

6)印度外卖市场之争

7)内容 VS 渠道,谁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8)2030 年的社交网络会是什么样?


1)TikTok 带领大家走进新时代,了吗?

 

 

每隔几年都会诞生新的全球性社交媒体平台,这次是 TikTok。但当下大家最为关注的已经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推论—— AI(推荐算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用户与平台的交互?

 

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

 

早在 2019 年初,TikTok 在年轻人群体的超高渗透率就引起了美国科技行业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上图来自另一份分析报告,因此统计时间是 2019 年 9 月)

 

NewYorker 上一篇文章用了个绝妙的比喻,来说明 TikTok “For You”推荐算法和 Facebook 传统信息流的区别。

 

1994 年,身兼艺术家和开发者双重身份的卡尔·西蒙斯(Karl Sims)做了个实验:用一套编好的”遗传算法“来训练虚拟生物,使其通过多次试错得到最优的移动策略。

 

猜猜看,如果算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它移动得足够快,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

 

经过大量模拟计算,有一种算法脱颖而出:只需让虚拟生物变得异常高大即可。只要它足够高大,一跌倒下来,就会比不停扭动寻找最短路径的其他任何生物“移动”得更快。

 

这个解法就是如此直接。它清楚认识到,进化方向不必是培养虚拟像真实生物一样的“运动本能”,它只需要尽可能快地到达某个地方,就够了。

 

某种层面上看,TikTok 的推荐算法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有老派的泛社交产品都还沉浸在既有思路:先引导用户下载,然后借由关系链和其他创新功能点促使其不断更新内容、形成并沉淀新关系。为了让用户长期留存,借助社交图谱、引入新闻媒体以及促成二三度社交关系都是必要的。

 

但 TikTok 就像一个异常高大的生物,它可以直接倾倒下来,一步到达足够遥远的地方,让用户直接看到足够”好“的内容,而无需经过任何曲折、繁琐的探索阶段。

 

TikTok 告诉我们,不一定需要拥有用户关系。你只要借由足够个性化、经过验证的内容,不断在交互过程中观察用户行为,猜测他的偏好,补全他的画像。

 

由此,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理解这个人(或者说让他误以为你理解他)。

 

无独有偶,类似观点曾在 2018 年底被另一些人讨论过,知名 VC A16Z。而他们当时就把 TikTok 捧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不单纯因为产品本身,更多的是其背后的技术和意义。

 

他们认为,TikTok 带领大家走到了“AI 即产品”的新时代;与之相对的是,Instagram 曾开创“AI 即工具”的时代。

 

二者具体区别是:

 

Instagram 的内容推荐不够直接,带有缩略图,依靠用户点击与否来训练算法,这个信号捕捉的不够有效。

 

TikTok 很粗暴,它不向用户提供缩略图/推荐列表(要知道 Netflix、YouTube、Facebook 都这么干),而是直接决定用户下一个看到什么,由此获得更清晰有力的、来自用户的正/负信号(正=喜欢,关注或一直看到结尾;负=快速滑过)。

 

这意味着,TikTok 在缩短用户消费内容的路径上确有奇效,决策成本降低,人自然变得懒了;而平台方的收益是更精细的用户参与指标。

 

此外,TikTok 的产品设计方便了更多人低成本模仿,内容消费链得以延伸,这也很妙。

 

当然,A16Z 还把“AI 即产品”的理论延伸到了其他方向,比如 Soul、流利说,它们正在验证 AI 用于社交、教育的可能性,至于结果,拭目以待。

 

 

2)谷歌挖掘下沉流量的步伐似乎有些缓慢?

 

 

谷歌内部于 2015 年成立了下一个十亿用户团队(Next Billion Users Team),说白了就是做下沉市场增长的。他们在印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去多个火车站部署免费 WiFi,方便普通人的同时为自己引流获客。

 

但现在,这些据点正在逐步拆除,且今年内会停止运营。原因很简单,因为印度首富慷慨解囊,买下电信公司大力推出低成本流量费用方案,印度的移动数据已经便宜到令人发指了。

 

也就是说,印度互联网基建崛起速度超出谷歌想象,流量还没薅完,人已经走远。

 

 

3)音乐行业复苏,唱片公司迎来上市潮?

 

 

时至今日流媒体对于音乐行业的正向作用已经不容置疑,受益于行业整体复苏,作为重要一环的唱片公司也蠢蠢欲动。

 

代表性事件有二。

 

其一,音乐版权三巨头之一的环球音乐于去年 12 月将 10% 股份卖给以腾讯为首的一群财团,当时拿到了 330 亿美元估值。而最近,环球母公司维旺迪又透露,计划未来三年内 IPO。

 

其二,说来也巧,同为音乐版权三巨头的华纳音乐也在申请上市。2011 年个人买家 Len Blavatnik 以 33 亿美元对价收购了华纳,现在市场转暖,Blavatnik 的心思也活络起来。

 

所以为何近期唱片公司估值在涨?重要背景当然是,过去三年音乐行业每年收入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市场不可能对此熟视无睹。

 

而此时筹划上市可能还意味着,唱片公司自己觉得增长天花板有限,当下是合适的变现期。

 

另外对音乐行业感兴趣的话,别忘了本公号之前也有关于 Spotify 的长文分析——Spotify:救命稻草还是行业公敌 | Yourseeker 海外研究

 

 

4)净菜配送”先驱“ Blue Apron,从崛起到倒塌

 

 

这家公司算得上神奇了。迅速崛起、持续衰颓,2017 年上市时市值 19 亿美元,随后股价稳步下滑,看了一眼,最新市值在 5800 万美元,跌了 97%,基本属于归零币。

 

但至少在四年前,硅谷一些很有名的 VC 都认为它有机会颠覆传统、做出很不一样的东西。

 

2015 年中应该是它的巅峰时期,当时从 BVP、First Round Capital 那里融了 1.35 亿,估值 20 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9 年 6 月 Blue Apron 被迫并股,以维持 1 美元以上的股价,避免被纽约证交所摘牌的命运。

 

一个显著的转折点也许是,2017 年 Blue Apron 正值 IPO 关键期,几乎与此同时,亚马逊宣布,137 亿收购全食超市,给食品、零售、商超同行们丢下了一个重磅炸弹。这对当时的 Blue Apron 构成严重利空。

 

和 Blue Apron 一起做净菜配送生意的一直不少。而在 2017 年,同行们也纷纷寻找(且找到)出路:HelloFresh 在德国 IPO,和 Blue Apron 一样估值倒挂(即上市市值低于前一轮私募价格),Plated 被一家算是上下游的小巨头并购,其他的基本都没逃过被低价收购/自然死亡的命运。

 

现在轮到 Blue Apron。

              (上图是 2011 -2019 年 9 月该赛道融资情况)

 

顺带一提,至少在海外,除了净菜配送,外卖行业去年也不好过。据 WJS 信源,美国排名靠前的外卖公司,DoorDash、Postmates 和 Uber Eats,去年曾有意合并,且有实质性谈判。

 

 

5)A16Z:排名前 100 的全球 2C 创业公司,有何共性和特点?

 

 

A16Z 网罗了目前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面向消费者的创业公司,做了个合集命名为Marketplace 100,经对比分析,有这样几个发现:

 

第一,top 4 公司(Airbnb,Doordash,Instacart 和 Postmates)占据名单总 GMV 的 76%。这已经不是之前的 80/20 定律了,堪称 96/4 定律,马太效应极强。

 

有意思的是,这四家均成立于 2008-2013 年,最年轻的 7 岁,最老的 12 岁,营收几十亿,员工好几千,但就是不上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当时创业公司 IPO 的平均时间是 3 年,平均营收也只在千万美元级别。

 

第二,A16Z 提了个问题,那些增长最快的品类,为什么增速那么高?

              

他们单独拉了个表,得出一个(有点废话的)结论:因为这些公司发现了固有的、被压抑的需求,且通过新渠道提供了比较好的供给。

 

比如,手工店、潮牌/潮鞋店,以及针对垂直用户的相对较小众的服务(比如面向城市精英人群和部分一流大学学生的送礼、团体订购服务)。

 

第三,还是从增速来看,取得高增速的创业公司抓住了千禧一代和 Z 世代用户,而后者的诉求集中在本地独立品牌,追星以及潮流服饰。

 

举四个例子,

Faire,精品零售批发,卖独立品牌和小众商品;

Cameo,视频服务,简单来说粉丝花钱让自己喜欢的名人拍个性化视频; 

GOAT,潮牌、运动鞋交易平台; 

EverWash,面向车主的会员制洗车服务。月费固定,享受无限次洗车服务,有点 Masterclass 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A16Z 的分析并未到此为止。他们在随后的延伸讨论中提出,所谓规模大、增长快的创业公司,本质上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瞄准客户每月多次、定期、花大量的钱的需求,通常每笔交易超过 100 美元。这类公司成长起来虽难,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如食品、杂货购买配送。

 

第二类,瞄准用户日常必需品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日常任务,这类更高频,但单次交易额不高。比如,儿童托管接送服务(Zum),帮主人遛狗(Wag)等。

 

第三类,频次很低但交易额超高(通常超过 1000 美元)。比如 Airbnb,Breather(会议室预订、灵活办公空间)和 Kaiyo(买卖二手家具)。

 

第四类,单次交易额不高、频次也不那么高。名单上这类公司最多,超过一半的单次交易价值低于$ 100,超过 75% 的用户单月交易次数少于两次。

 

 

6)印度外卖市场之争

 

 

印度外卖公司 Swiggy 最近拿了一笔 1.13 亿美元的融资,理解这件事需要结合以下背景:

 

第一,不到一个月前,Uber 以 3.5 亿美元价格把自家在印度的外卖配送平台打包卖给了”印度美团“ Zomato,宣布退出印度市场。

 

第二,本次领投方 Prosus Ventures,前身是 Naspers Ventures,就是南非那个持有大笔腾讯股份的互联网巨头 Naspers。不久之前它曾试图收购英国一个大的外卖平台 Just Eat,未果。这次狠下心来在印度上了车。

 

第三,目前公认的“印度美团”不只 Zomato,Swiggy 也在候选名单。所以随着 Uber Eats India 的退出,Swiggy 和 Zomato 有望在印度形成双头垄断。

 

第四,第三点不一定对,因为早在半年多前就一直有报道说亚马逊要进军印度做外卖,当时甚至传言会收购 Uber Eats India。虽然最后没发生,但亚马逊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

 

 

7)内容 VS 渠道,谁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华纳音乐(WMG)最近正在准备上市。

 

所以就有不少人在讨论:如果看好音乐行业和流媒体的长期发展,那么处于行业上游、掌握版权分发的华纳,和直接服务用户、聚合海量需求的 Spotify,谁会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主流意见似乎是,Spotify 比 WMG 质地更好。比如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 护城河视角,WMG 等版权巨头并不能直接触达到消费音乐内容的用户/粉丝,对其毫无了解和掌控;而像 Spotify 这样的科技公司和内容聚合平台,可以将规模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 天花板视角,Spotify 看上的不只音乐市场,还有更多元的音频内容和媒体,比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播客。而 WMG 似乎一直专注于音乐(btw ,索尼也在涉足播客。。)。

  • 行业竞争视角,短期来看 WMG 始终盈利,而 Spotify 持续失血,到达盈亏平衡点的时间并不长。但后者依然维持营收的高速增长,有能力坐稳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头号玩家;而 WMG 在三大唱片巨头(环球、索尼、华纳)中规模最小,大概是最大的唱片公司——环球(UMG)的一半,而 UMG 也正在谋求几年内上市。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华纳和 Spotify 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好像也有:

 

  • 二者其实都有直接服务用户的平台,Spotify 有先发优势,但华纳也有网站,并且应该一直没有放弃这块的打算。

  • 二者都必须且长期发力 IP 业务,才能保持行业优势(WMG 音乐,Spotify 播客)。

  • 二者在营收上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华纳为 Spotify 带来用户,Spotify 为华纳带来营收,是共生关系。

 

 

8)2030 年的社交网络会是什么样?

 

 

2000 年那一波互联网浪潮,虽然带来巨大泡沫,但也遗留下真实价值。

 

20 年过去了,如今全球约有 40 亿人接触到互联网。而几乎他们所有人,都会用到两家公司的产品——Facebook/腾讯,这就是社交网络的意义。

 

两家公司对互联网的掌控力度如何?在 2010 年,Facebook 月活大概 3.4 亿。据最新一季财报,Facebook 军团(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 和 WhatsApp)已经拥有 29 亿月度活跃用户(MAP);而腾讯,微信月活 11 亿,QQ 7 亿+。

 

除却通讯这种基础产品和平台之外,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在不同维度下竞争。其中的一流选手 MAU 扩展到 2-4 亿也不是问题。

 

如专注于年轻一代的 Snap、Tiktok、抖音,以及剥离了公共事业网络、但聚拢足够多兴趣话题的 Reddit、Twitter、Discord、Twitch、Pinterest(及类似国内产品,如微博、斗鱼虎牙、小红书)。

 

所以未来十年会否出现新的硬件平台和载体?基于其上的软件又会是什么样子?目前多数人认同的答案可能集中在一个词,“沉浸式体验”。

 

由于社交产品已经渗透到全球互联网人口,试图通过触达更多边缘用户来扩张网络效应已经不够现实,也很难带动更多的收入增长。出路或许会是,专注于更深入地从当前用户身上获利。

 

社交巨头很早就开始寻找广告之外的营收路径。Facebook 在 Instagram 上引入 Checkout 之类的功能,也许能把 Instagram feed 转变为电子商店。Snap 发布 Snapchat Games 和 Bitmoji TV 用以延长用户使用时长,或可在将来刺激虚拟商品的销售。

 

这些可能只是把现实场景代入互联网的第一步。沉浸感确实有,但还不够,真正的沉浸感会是什么样?游戏也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Fortnite 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案例。它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游戏和社交网络之间的界限。用户登录后可以看到朋友在干什么,而游戏本身的货币化模型是直接卖皮肤,这其实相当具备现代的社会特征。

 

甚至有文章研究说,Fortnite 在用户变现上的水平之高的一个佐证是,Fortnite 的 ARPU已经超过 Google+Facebook+Twitter+Snap 之和。

               

 

所以我们可以期待谁能将现有资源和生态投入到消费级 VR/AR 市场并且引发一定量级的震撼?就海外而言,或许会是苹果和亚马逊。

-END-

本文由曾翔Yourseeker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