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扣费:游戏厂商与OPPO们的共谋?​
资本 快捷扣费:游戏厂商与OPPO们的共谋?​ 资本 | 2020-03-16 10:53 快捷扣费:游戏厂商与OPPO们的共谋?​ 财经无忌

终有一天,人们要为一切看似便捷的生活付出代价。

 | 无锈钵

 | 云端鱼


编辑语:

今天是一个安静而特殊的日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原本今晚亮相的央视“315”延期了,估计今天也会是很多公关人员最放松的一天,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今天失去了声音——你看,坑人的事还是在发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便捷时代”。这个概念是硅谷正在兜售,而我们迫不及待购物的核心所在,但许多人似乎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终有一天,人们要为一切看似便捷的生活付出代价。”


——埃里克·韦纳





被莫名奇妙扣掉的98元

如果不是因为朋友偶然间提到的一款游戏,或许这篇文章并不会诞生。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非常热衷于写游戏选题的人,我本人其实并不怎么爱玩游戏(才怪),

但这并不妨碍我拥有着一段在某个莫名其妙的下午,和一款非常莫名奇妙的游戏斗智斗勇的神奇经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从手机里的一个“学习群”中得知,在《瘟疫公司》这款游戏被下架的第二周,某不知名公司照着它的模板,完全倒着复制了一款名为《疫情解药》的游戏。

光听名字就能知道,复制者手法有多么低劣,无非就是把此前《瘟疫公司》里的所有文件都照抄了一遍,然后把病毒感染人类的模式调换成疫苗消灭病毒的进程。

本着不信邪的指导思想,在下载游戏并试玩了一会儿之后,结局并没有让我感到失望,它真的是这么干的。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款赝品应该在几分钟后静静地躺在手机主板用于储存被删除信息的角落,等待着系统的抹除,然而,三天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不得不低三下四,重新将它“请”回了手机界面。

这件事就是,我收到了一条银行发出的98元的扣费短信。

在冥思苦想了一天,排除了所有可能的选项之后,我的思绪再度集中在这款“东施效颦”的游戏上。

刚刚打开Apple Store,映入眼帘的一条消息就让我的内心“咯噔”了一下,来自评论区的一位用户正在歇斯底里的咒骂游戏开发者和一周98元的防广告付费上。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接近答案的真相了。

果然,在打开游戏的一瞬间,一切都水落石出。

找找看拒绝付费的选项藏在哪里

估计是因为被这个界面诱导消费的用户太多,疯狂的投诉和差评之下,游戏开发者痛定思痛,决定先打个三折安抚一下大家的情绪……

并没有什么用好吗,而且更让人生气了。

现在回忆起来,自己当初应该和下面的那些评论者一样,太想看看这款“睿智”游戏的真面目,以至于被垃圾广告钻了空子。

当然,故事到了这里,后续应该就是以取消订阅,退回付款告终了。

然而,后面的某一天里,同样气不过的朋友告诉我,通过某些“不可描述”的方法,他在俄罗斯版的“天眼查”Rusprofile上,找到了这款游戏的制作方:Action Portal。不过,Rusprofile所提供的资料显示,这家公司似乎并没有任何雇员,而且注册地远在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州的一栋办公大楼内。

更有趣的是,这栋办公大楼内剩下的所有房间,几乎都一个名为诺维科夫的人用来注册各式各样类似的游戏公司,而这位大兄弟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俄国人,但旗下这些公司在Apple Store上发布的换皮游戏,却全部都是中文版的。

不用说,这肯定又是哪位国内老铁在境外的皮包公司,然而整起事件中,最令我感到惊愕的是,借助于Apple Store这一付费渠道,这位老铁可以如此轻松的指挥一个距离我3800公里之遥的空壳企业,扣走我银行账户里的钱。


几天后,在网上浏览时,我才发现“中招”的远不止我一个人:相比于那些莫名其妙地被OPPO等国产手机大几十地扣费、且不停续订、摸不清如何取消的路人玩家来说,我简直就是一个“幸运儿”。

扣费过于“便捷”,OPPO之殇

为什么我会说我是幸运儿,因为如果你恰好是安卓用户,甚至如果你恰好是绿厂OPPO手机的用户——那么,在手机支付上,对于你的智商考验将是一层接一层。


由于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各大付费渠道不仅五花八门,同时还互相排斥,消费者绑定银行卡还不行,还需要接入各个渠道的付费SDK。


抛开公立的Apple Store,安卓手机之中,OPPO商店,腾讯的应用宝、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各自割据,占山为王,各不相同的付费规则之下,几乎各家厂商又都在吹嘘自己支付方式的便利,这也在无形中造成冲动消费和手机端乱扣费的隐患。

此前,一份源自“聚投诉”平台的报告,就曾指出了手机端普遍存在的乱扣费现象。

数据显示,自2018年4月起,恶意扣费类投诉开始逐渐增长。2019年10月之后,此类投诉大幅攀升。整个2019年,聚投诉平台关于“恶意扣费”的投诉超过了48500件,较2018年增长近10倍。


这之中,除了以面容识别支付而为文明的苹果,主打快捷支付的OPPO手机成为了投诉的“重灾区”

如果你在百度搜索“OPPO手机乱扣费”,你将进入一个“新世界”——有127万条搜索结果,网页显示都排在十几页开外。


在“聚投诉”平台的曝光中,关于OPPO手机扣费的控诉,主要集中于三点。

一是OPPO应用商店内良莠不齐的软件,许多软件甚至自带五花八门的广告,这些包含着“试用”、“红包雨”、“点击就送”字样,或是把“拒绝”选项通过美术设计让人掘地三尺也难以找到的广告,不仅直接诱导着用户的消费,同样为相关法规所严厉禁止。

另一边,OPPO商店自身,也存在着对部分软件审核不严的问题,在一份价值700多元的投诉单中,梁女士6岁的孩子在OPPO A11X手机在自带的应用商店下载了弓箭手大作战的游戏,期充值不断,而经由她本人的调查,意外发现这款游戏的实名认证环节竟然可以手动跳过,并且充值前完全不需要提供任何年龄的资料。

最后,和许多主打快捷支付的手机厂商一样,OPPO手机同样可以借助手机端的操作,实现小额的免密支付,这一支付方式在茫茫多的诱导广告面前,同样破绽百出。

同指纹支付和刷脸支付相比,这一支付方式无主动授权、无醒目提示,无身份核对,无确认金额等环节,“四无”之下,消费者的权益实难保障。

这也造成了类似投诉平台上,关于OPPO手机免密支付投诉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在广东此前的另一份投诉案例中,受制于疫情期间上网课的需求,家长为孩子购买了OPPO旗下的产品,然而在诱导开通免密支付的弹窗下,仅仅一个月时间,手机竟被以5元的金额连续扣费多达134次。

在那之外,相较于支付便捷过程中客观牺牲的安全性,主观的忽视和冷漠还要更为可怕。

截至目前,上述这些投诉,绝大部分仍被标记为“待解决”状态,OPPO客服的回复里,言语得体,口吻诚恳,然而涉及解决方案和退款方面,却只字未提。

有相关从业人员在网上表示,遇到这样的情况,品牌方通常都会一脚把皮球再踢给扣款的游戏公司,而类似这样的“空壳”游戏公司,许多连官方网站都没有,更遑论客服,最终,在这样的“太极推手”之中,绝大多数的投诉只能“不了了之”。

当然,据这位从业人士的说法,“送来的投诉也不会都不管,特殊时期还是会集中解决一下,对于那些不能解决的,也都会好好安抚。”

这一“特殊时期”指的是什么,人们内心都明白。

截至这篇文章发布时,梁女士被莫名充值的700多元依然石沉大海,而惨遭数百次小额扣费的广东家长还在投诉界面里徒劳的不断追问,她们似乎都相信,临近3.15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那些恶意的玩笑,还能再度获得被弥补的机会。

3月15日夜,时针正在慢慢滑向零点,没有人知道,她们内心深处仅存的最后一点希望,是否正在破灭。


付费渠道,反客为主

“加载过半天,扣费一瞬间”,这句关于手游扣费玩笑的背后,投射着整个游戏行业的普遍趋势:

时至今日,游戏产业内,渠道所承载的比重正在肉眼可见的日益加码。

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在开发环节的弱势,同样也反映在付费、推广等后续环节的强势上,这之中,付费环节作为联通游戏厂商、手机制造商、App研发等多个部门的关键,在近年的风口中,已经愈发有了反客为主的迹象。

据某个国内前10名的手游公司COO透露,目前手游分成大致在5:5的比例,有一些CP与渠道分成比例为4:6,部分通过代理的手游CP拿到手的分成仅有2成。

而对于当前的国内游戏市场来说,支付同样是扼住一众企业发展的“命门”所在。

对于游戏企业来说,好的开发工作室可以收购;地推环节即使没有巨头的扶持,同样可以艰难获客;而支付环节,离开腾讯、阿里和手机自带支付平台,绝大多数游戏公司都只能颗粒无收。

众所周知,2020年的开端,疫情防控需求下的宅家经济,为国产游戏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

整个2020年1月份,SensorTower统计的数据显示,总计流水突破亿元的手游数量多达十余款,游戏主题也涵盖moba、二次元、养成类、策略类等多个品种。

另一边,作为移动游戏端的头部品牌,春节期间,《王者荣耀》的峰值DAU一度达到了1.2亿至1.5亿之间,除夕夜高达20亿的单日流水,也已经打破了去年大年三十13亿的记录;《和平精英》的峰值DAU也在0.8-1.0亿之间,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恐怖的流水背后,绝大多数的游戏企业却只能“汪洋兴叹”,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即便能够做出向《王者荣耀》这样的现象级手游,庞大的支付流水也将使得他们疲于奔命。

毕竟,除夕当的这20亿流水,不是1亿1亿的充值上去的,而是无数个2元、6元、28.8元汇聚而成的,对于专攻游戏研发的厂商来说,和微信、支付宝,亦或是手机品牌合作,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作为一家立志要造手机芯片的厂商,OPPO能否改进手机支付的“漏洞”,减少用户的投诉,我想,在技术上应该不是难题,关键是他们想不想去堵这个漏洞?

我们仍然无法猜测,快捷扣费是否是游戏厂商与手机品牌一场“共谋”——它还要偷偷抹掉消费者多少不想追回的“零头”,才能满足自己悄悄蔓延的欲望?


-END-

本文由财经无忌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