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独角兽们能等到春天到来吗?
AI AI独角兽们能等到春天到来吗? AI | 2020-03-30 15:46 AI独角兽们能等到春天到来吗? 铭瑄

在这一场无限的游戏中,似乎至今我们仍难看到胜券在握的“玩家”,这些所谓的独角兽们,或许也很难逃脱成为AI产业崛起过程中的垫脚石的宿命。


在产业互联网的风口下,AI赛道迎来黄金发展期,在巨头们纷纷押注布局的同时,资本顺势卡位,用热钱堆出一个接一个的独角兽。

 

timg.jpg


2016年3月9日,整个科技界聚焦AlphaGo和李世石的围棋大战,最终,AlphaGo以4:1不仅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也将AI这个并不新的事物推向台前,开启了属于它的新纪元。虽然很快,AlphaGo淡出公众视野,但另一端,资本却快速的挤了进来。

 

在过去的三年内,仅在中国,截止去年8月底,注册企业标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人脸识别、智能语音等关键词的企业合计达到9453家。其中有14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AI公司,并快速在智能制造、科技金融、数字内容和新媒体、新零售、智能安防等18个应用领域快速铺开,构建出一个助推经济增长的全新底盘。

 

然而时至今日,市场所期待的真正的AI公司至今尚未诞生,就连那些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们也在进入2020年后集体遭遇搁浅困境,受疫情影响及高投入、高亏损等局面,独角兽们如何熬过这个冬天呢?

 

8F2AC065-B1BB-4F80-9149-E2043C4B1423.png


AI独角兽,集体搁浅

 

过去的2019年,对于AI独角兽来说,是光环笼罩的一年,其中包括商汤、优必选、云知声、依图科技、寒武纪、旷视及云从等公司相继传出上市计划。但进入2020年后,纷纷陷入搁浅状态。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推迟了今年在香港IPO至多融资7.5亿美元的计划,转而寻求在私募市场融资5亿美元至10亿美元。对此,官方回应称,“被”IPO,还“被”推迟了商汤并不曾有上市具体时间表!

 

另一家极负盛名的旷视科技早在去年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资规模预计为10亿美元。但去年11月,有消息表示旷视科技未通过港交所聆讯,但随后该公司以“报道不实”作出回应。尽管如此,但在今年2月底,有媒体报道称,港交所官网2月25日显示,旷视科技IPO初始申请为失效状态,随后官方则表示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中,正在更新材料。但不可否认,旷视科技虽然背后有阿里、蚂蚁金服等重量级资本支持,但IPO之路并不顺畅。

 

timg.jpg


同样,去年传出IPO消息的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云知声也均未有进一步进展。同样在去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依图科技针对外媒对其寻求科创板上市,官方对此回应表示,“我们重视资本市场,也在积极评估各种机会中,目前没有明确计划”。截止目前,关于其上市消息仍然停留在这份回应上。关于专注于智能语音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也早在去年7月云知声已经与中金公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拟在科创板上市,此后一直无新进展。

 

AI芯片公司寒武纪也在去年底传出IPO传闻,直到上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已受理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寒武纪”)科创板上市申请,但目前看来,寒武纪依然亏损严重,后续IPO之路如何,依然是未知数。

 

上市遇阻的另一面,是资本市场对独角兽们期待值的降低,传统过于理想化的估值模式也正在加速破产,价值宏观层面等等因素,AI独角兽们在今年的资本市场也不会有太过出色的表现,

 

独角兽的集体困局,缺钱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AI独角兽们扎堆上市,又集体搁浅,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缺钱!其中,旷视科技自2011年成立之后完成了4轮12次的融资,总计融资金额达到13.49亿美元。其股东实力也相当雄厚,包括阿里巴巴、国新控股旗下公司、鸿海精密、阳光保险、SK、联想创投、中银集团等。

 

强势资本及互联网巨头的资金加码,也为旷视奠定了扩张的基础,旷视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收入分别为6700万元、3.132亿元、14.26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58.8%。2019年上半年收入9.49亿元,同比增加211.1%。但业务营收增长的另一面,营收规模并不大,主要也基于业务板块的多元化以及营收基础较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其业务板块的逐渐扩张,面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更关键的是,其亏损持续扩大,2016年、2017年及2018年,旷视分别亏损3.428亿元、7.59亿元及33.51亿元。2019年上半年亏损52亿元,同比增加613.3%。从基础数据来看,投入收入严重失衡,若后续缺少资本补充,隐忧将加速显现。

 u=3318488687,613398179&fm=26&gp=0.jpg

而根据寒武纪招股书数据,2017年-2019年,寒武纪营收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和4.44亿;同期亏损金额分别为3.81亿元、4104.65万元、11.79亿元,三年亏损超16亿元,不仅如此,截至2019年12月31日,寒武纪累计未分配利润为-8.55亿元。显然,巨大的投入也未给寒武纪带来对等的回报。在融资方面,成立于2016年的寒武纪已经经历了6轮融资,IPO前估值高达到222亿元,投资者包括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中科院创投、国新等重量级企业和资本方。

 

除了目前公布招股书的以上几家,包括商汤、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云知声等独角兽们的情况也不会过于乐观。而扎堆上市的背后,无疑是投入不及回报的尴尬局面,根据IT桔子统计数据显示,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25日,2019年人工智能公司融资笔数共400笔,相对2018年全年的739笔融资,降幅接近46%;从融资额度而言,2019年总融资额度也出现回落,从2018年的1240亿元降至2019年的797亿元,降幅达到36%,AI领域投融资逐渐恢复理性。

 

timg.jpg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压力,AI独角兽们如何活下去成为当下重要的命题,业务布局大而全的公司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场景难寻,竞争加剧:独角兽如何过冬?

 

回归到本质来看,在过去几年的AI行业,资本市场疯狂追逐,A独角兽们也依托资本的力量赚取了眼球,但面对尴尬的盈利能力与技术落地能力,这一赛道暗藏的泡沫风险也渐渐浮出水面。除了IPO的集体搁浅,裁员、估值缩水、战线收紧、烧钱也将成为2020年AI行业避不开的话题。

 

2月26日,前后完成5轮融资,估值达30亿美金的AI芯片独角兽企业地平线屡陷裁员风波,同时,市场上也开始传出地平线业务或将面临调整的消息。而另一家扫地机器人企业科沃斯在过去一年利润同比减少近七成,市值缩水超百亿……

 timg.jpg

事实上,我们从这些独角兽的营收面也不难看出,目前AI公司盈利、场景落地能力依然是最大的问题,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只有6%的企业在采用AI技术方面进展顺利,94%的企业在实施人工智能时遇到了种种障碍,难以实现落地应用及商业价值的转化。

 

同时,目前来说,AI解决方案在现阶段主要以赋能传统行业为主,也即AI+,但场景往往具有碎片化、个性化属性,这对AI企业来说,要实现解决方案从概念化向场景化落地,还有着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商业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这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业内人士认为,在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趋势下,AI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未来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但目前来说,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对较长的行业周期,要实现盈利必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AI都教授们如何撑到市场回报期呢?

 

更为被动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当下,一方面大额的资金投入未必能创造出对等的收益,另一方面,减少投入又充满掉队的风险。据寒武纪招股书显示,公司2017年、2018年、2019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986.19万元、2.4亿元、5.4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0.73%、205.18%、122.32%。而旷视科技2016年-2018年旷视研发投入分别为7820万元、2.05亿元、6.13亿元。显然,独角兽们的烧钱游戏不仅需要继续,还需要更多的真金白银。

 

在这一场无限的游戏中,似乎至今我们仍难看到胜券在握的“玩家”,这些所谓的独角兽们,或许也很难逃脱成为AI产业崛起过程中的垫脚石的宿命。

-END-

本文由铭瑄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