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合理的人大代表建议,以及围绕着它的“信息噪音”
资本 一条合理的人大代表建议,以及围绕着它的“信息噪音” 资本 | 2020-05-27 10:54 一条合理的人大代表建议,以及围绕着它的“信息噪音” 财经无忌

商业这场游戏,已经有了新的胜负规则。

贾磊先生 | 

 花花梓 | 

最近,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和她的建议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出于建言者的职责,也出于从业者和行业研究者的专业性,李翠枝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对跨境电商婴幼儿配方奶粉监管的建议。

 

然而,在被某些媒体和网名断章取义地解读后,李翠枝和她的建议遭到了大量的攻击和谩骂。没有人关心她的本意是什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恶意和非理性宛如深渊一般,似乎要吞噬与之相关的一切。

 

一次群体非理性表达背后 

 

“限制、禁止进口婴配粉?你们是想搞垄断吗?” 


 

类似的消息,席卷了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顺着汹涌的情绪,人们很快自己想明白了为什么。

 

“这是恶意竞争,是垄断,是想要拿掉我们的选择权。”


 

但有句话说的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借助发达的网络,很容易就能找到李翠枝代表提案的原本内容。从内容本身看,她针对跨境电商婴幼儿配方奶粉多次出现质量问题的现象,提出了加强监管的建议,不仅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得到重视。

 

然而,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真相。

 

如此看来,网民们的愤怒,不过是一次断章取义,又被某些人恶意带流量推波助澜。

 

漩涡之中

“信息噪音”的干扰

 

这个漩涡形成日久,需要理性看待。

 

2010年前后,中国乳制品行业进入寒冬,信任危机如影随形。这成了国外乳制品的好机会。从一二线城市开始,消费者开始选择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或者荷兰的乳制品品牌。

 

随着电商的发展,海外乳制品进入国内市场的途径越来越顺畅。以刚需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例,至今,国内的市场上,共有四类合法产品在售。

 

国产奶粉(在中国大陆生产加工的奶粉);国行奶粉(一般贸易进口的海外品牌奶粉);海淘奶粉(跨境保税渠道进口的海外品牌奶粉);代购奶粉(未进行报关等正常进口途径的海外品牌奶粉)。

 

对于国产乳制品的不信任,让很多用户选择各种途径的海外品牌奶粉。但这增加了选择成本,却也未获得期待中的安全。

 

2016年,央视某栏目曾委托专业机构,对19款国外奶粉进行检测,结果发现8款不符合中国婴幼儿奶粉强制标准,不合格率高达42%。在维生素、矿物质、污染物等指标上,不合格率更是高达66%。

 

何况,还有猖獗的假货、走私、诈骗、贴牌等潜规则:

 


2018年初,西班牙警方就查获了13000多罐假冒国际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这些假奶粉正打算批量销往中国。
 
2018年3月,荷兰发布快速预警通报,某洋品牌奶粉受到致死率高达50%的阪崎肠杆菌污染后,即将被销往中国、英国、越南等地。




这几乎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游戏。

 

碰运气一样的消费体验,让消费者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中国乳制品行业,确实一直在谋求改变:

 

2013年,国家出台了新的食品安全管理细则,要求婴幼儿奶粉参照药品管理办法执行。2016年,中国又正式推出“史上最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要求一个注册工厂最多只能申请3个系列9个配方。有四分之三不合规企业因此被淘汰。

 

若你放下傲慢与偏见,会发现中国已经是全球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和保障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以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来看,中国出厂检测指标多达66项,而在国外,这个数字只是30左右。


更严格的流程,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好的产品,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在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这反倒成了劣势。

 

如今的怪圈是这样的:海外奶粉企业通过跨境电商规避各类检测,跳过配方注册制,以低成本将任意数量的产品销往中国;国内奶粉企业斥巨资建设现代化乳制品工厂,付出极大成本和代价满足各种质检标准,却只能申请3个系列9个配方;消费者眼前的选择看似更多了,却要面临选择困境,还要承担安全风险。

 

跨境电商奶粉不接受严格的配方注册、入境检验、月度抽检,不但存在产品质量风险,而且有损中国配方奶粉市场的公平机制。近年来,海关系统数次破获涉案金额巨大的跨境电商走私婴幼儿配方奶粉大案。缺乏监管的国外婴幼儿奶粉通过跨境电商的渠道进入国内,已成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一大安全隐患。

 

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人大代表李翠枝的建议未必不是行业的破局之道,但它被“信息噪音”扰乱了。

 

为什么说信息噪音

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E·Shannon)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概念,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管是因为技术故障,还是人为的断章取义,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技术越发展,信息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这种信息噪音的危险性就越高。

 

不同于资本、市场这些显性的因素,基于偏见、执念产生的信息噪音威力巨大,且影响深远。

 

在日本的衰落中,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日本迎来了全国性的经济衰退,房地产泡沫破裂,企业倒闭。但这只是第一步。

 

当时的日本年轻人每天从报纸和电视中,接收的信息基本都是坏消息,“不是破产就是负债”,这些被媒体刻意造就的信息噪音,直接摧毁了日本人在战后花费几十年才形成的观念地层,此后,宅文化、啃老族、“咸鱼”一般的生活在新的土壤中长出,让日本迎来一个老龄化社会,丢掉了未来。


2020年,经济局势突变,对于中国的所有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良机。当下的中国,不缺市场,不缺技术,不缺资本,不缺想法,最缺的土壤,就是一个能造就良性循环的观念地层,比如,一个更理性、更冷静的信息环境。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所谓的理性,既不是毫无缘由的爱,也不该是盲目永久的恨,而是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一切,毕竟如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不是头脑发热的转发评论,而是“让子弹飞一会”的淡定;不是盲从作恶,而是努力让自己不变成信息噪音的一个构成。


从外部视角来看,推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很重要,争取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很重要,但想办法转变用户的傲慢与偏见,才是更应该马上就去做的事。这是中国企业在这个巨大市场里突围的最后机会。

 

而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来说,要重视信息噪音,要警惕下一次群体非理性的出现,一个属于信息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商业这场游戏,已经有了新的胜负规则。


-END-

本文由财经无忌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