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桔单车的数据造假,到底坑了谁?
社交 青桔单车的数据造假,到底坑了谁? 社交 | 2020-06-01 11:03 青桔单车的数据造假,到底坑了谁? 柴狗夫斯基

人家的核查程序那边都暂停使用了,结果您这还每天往上面传核查数据???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了一份关于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单车)行业的第一季度运营管理监督报告,在报告中为市面上几家主流的共享单车的运营情况做了一个评级。

当小柴看到这份报告时,第一反应是——咦,原来小黄车ofo还活着呢?( ′◔ ‸◔`)

想起小柴至今还未能收回的那两百块押金,再看到这条“ofo因数据传输中断,已被北京市执法总队约谈并立案调查,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实在是让人感到相当的痛快。

除了因为直接中断数据传输而拿了个最低分的“吊车尾”OFO以外,其他几家企业或多或少也都出了一些问题。

武汉小象创意科技有限公司(芒果出行)、人人出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人民出行)都因为违规投放租赁电动自行车 ,且在经约谈后拒不整改,因此分别被处以5万元行政罚款,并限期在3月31日前回收所有违规运营的租赁电动车。

近段时间在贡献单车领域风头正劲的哈啰也同样犯了类似的毛病,因违规投放车辆而被有关部门处以了1次行政罚款;不仅如此还被有关部门因车辆报备率偏低的缘由而被开展了后续调查。

也正是因此,在本次的监督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没被揪出啥毛病的美团单车评价为A,其余的都是处于B等(话说ofo真的不该被评个C或者D吗?)。

不过有趣的是,除了违规投放这种似乎是“贡献单车企业都会犯的错误”以外,还有家名字很小清新的企业为大伙带来了一个耳目一新的问题——数据造假。

而这家车企,正是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

根究有关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青桔单车在本季度中不仅因为违规投放车辆而连续遭遇了2次行政罚款,还被发现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数据造假行为。

“3月份,我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微信扫码核查程序在线升级暂停使用期间,监管平台仍接收到青桔单车的‘扫码核查数据’733条,报备率为83%;核查程序恢复使用后,监管平台又收到1300余条未经微信核查程序上报的青桔单车数据,且通过以上途径上报的青桔单车车辆报备率高达99.9%,与当月现场核查数据有较大偏差(现场核查报备率为63.8%)。市交通执法总队已就此违规行为展开后续调查。”

老实说光是看这段文字,小柴都能相信出现场画面究竟有多尴尬了……人家的核查程序那边都暂停使用了,结果您这还每天往上面传核查数据,这已经不是弄虚造假不慎漏出狐狸尾巴了,这差不多是连底裤都漏出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虽然青桔单车这个数据造假的活计干的很糙,可也未免有些让人好奇——你说他们这费半天劲在这种数据上造假,图个啥呢?

按照常理推断,一般人可能第一反应是会往市场占有率那个方向去思考。

毕竟青桔单车作为滴滴在共享单车这一块的布局,其起步有些过晚,曾经一统江湖的ofo和哈啰相继衰落的那个最佳红利期已经错过,如今想要实现后来居上的话可能的确需要使用一点盘外招……

但是问题在于,在这方面的数据造假似乎也起不到提升市场占有率的作用吧?

直播、游戏甚至偶像艺人,只要把用户数据刷高了倒还能吸引一点新用户过来跟风式地体验一下,可问题在于共享单车的用户群体并不吃这一套啊。


这些用户基本上只在意两个问题:1、这家的单车骑起来舒不舒服;2、我家和公司附近能不能找到这家的单车。

至于用户数据……难道你会因为在网上听说某家的共享单车市场占有率很高,从而对小区门口的单车视而不见,专门额外跑上一两公里去体验一番吗?

所以如果仅从单纯消费者的角度,其实很难分析出青桔单车的造假动机。

想要明白这家名字如此小清新的企业,为何会干出“数据造假”这样的事情,就要先了解一个基本前提——共享单车企业所面对的“客户”,除了那些花钱骑车的消费者以外,其所属的当地政府同样也是这些企业的“大甲方”。

其实共享单车这个概念并不算新鲜,早在几年前各种民营的共享单车企业兴起之前,很多城市政府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财政去建设当地的公共租赁自行车业务了。

举几个例子,杭州市政府从2008年开始在三年时间里陆续投了整整4个亿,就是为了建设当地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而无独有偶,武汉市政府同样为公共自行车这个项目累计投入了超过3个亿,湖南的株州市政府更是仅在当地公共自行车项目起步阶段的第一期建设中,就大手笔地投入了1.2亿元,且后续财政还在每年投入巨量的运营费。


政府之所以要花大力气来建设公共自行车,除了是在促进节能减排,同时其本质上与修公路、地铁等也是一个性质,都是为了解决居民的交通出行问题。

在我国家庭小汽车保有量与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的当下,为了解决“地铁到小区”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政府方面决定开出的药方就是公共自行车。

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由形形色色的民营“贡献单车”(正式叫法是互联网租赁单车)以火箭般的速度瞬间铺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几个月的功夫就赶上了政府哼哧哼哧干了好几年的进度。

在寻找商机这一块,市场竞争永远比政府的宏观调控来的更为迅速。

在发现效率上的确存在较大差距后,政府方面也就借坡下驴,最终决定把“公共自行车建设”这个任务交给了这些民企。

正是由于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在这,所以那些共享单车企业才能有机会从政府方面得到大量的帮扶政策。

各种名目的经济补贴还只是第一层,如果你善于观察的话,还能发现许多城市的当地交通主管部门经常会与这些企业建立起相当紧密的沟通联系,某些地方的交通委更是直接与企业签订起了战略合作协议。

大家伙都不是外宾自然都明白,对于在中国开办企业做生意而言,无论你是做360行中的哪一行,如果能跟当地政府建立起这样良好的关系,那对于企业的前途而言都是莫大的好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市面上做共享单车生意的企业又不是只有一家两家,大大小小都算上的话数目还真不算少。

正所谓狼多肉少,政府总不可能看到一个企业就要与他们进行战略合作,进而倾斜资源帮扶他们成长吧?

因此政府方面也会试图在这些共享单车企业中去芜存菁,在选拔出其中最优秀的那一批企业之后再给予他们资源。

前文我们提到过,政府之所以会关注共享单车业务,是因为想要用公共自行车来解决公共交通中“最后一公里”这一出行难题。

那么站在政府的立场来考虑,他们眼中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就一目了然了——谁能覆盖到最多的用户,同时让用户使用的最多,换而言之也就是能够让最多的国民享受到这一普惠政策的好处,谁就最值得政府在其身上投入资源。

如此一来,一切豁然开朗……滴滴的青桔汽车玩的这出数据造假把戏,说穿了其实就是想靠造假来拿高分,和隔壁新能源汽车界早年那些骗补贴的三流车企打的是同一个算盘,造车是假,骗补贴才是真。

如果说靠数据造假来骗取补贴等政府资源,直接损害的还只是“公家利益”,那么一旦放任这种不靠做实事,而是鼓足心思在数字上做文章的风气蔓延开来,最终损害的还是万千消费者本身。

毕竟不管是过去的公共单车还是如今的互联网租赁单车(共享单车),本质上都是政府为国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交通。

要是这个行业里的企业最终都开始模仿起了青桔单车,那么结局很大概率会变成一堆企业拿走了政府在这一块投入的资金,却并没有把这一块的服务建设做好,自然导致国民在面对“最后一公里”这个出行难题时始终处于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滴滴青桔单车在“数据造假”这个风气上开的头,其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绝非只是一个互联网企业“粉饰数据坑骗政府”那么简单,一旦这个问题被轻轻放过,最终掉进这个坑里的将会是我们所有人。

主笔 | 阿虚

编辑 | 四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ND-

本文由柴狗夫斯基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