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篇新导演十佳片影评,今晚我用文字取代观影
文娱 2020年第一篇新导演十佳片影评,今晚我用文字取代观影 文娱 | 2020-06-15 09:35 2020年第一篇新导演十佳片影评,今晚我用文字取代观影 第一导演

尖货奉上,让我们开始这次漫长的文字观影吧。

撰文/张献民

前不久,第一导演(ID:diyidy)全网首发张献民2020第二届“十荐”综述,我们认为,这是2020年疫情以来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希望

这个希望,都在下面这个视频里 。


在当下北京疫情再次吃紧、影院复工遥远无期的情况下,电影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

张献民老师这次“十荐”十部影片的影评,给了我们一次以字观影的契机。在暂时无法看到完整影像的情况下,透过张老师力透纸背的文字,或许可以摸出一些影像创作的肌理。

尖货奉上,让我们开始这次漫长的文字观影吧。


01

《别克》

 

这个十几分钟的短片有关一位男青年的走失。它混杂了一点点实验性和记录,但整体是个很严整的虚构作品。

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有寻友未遇、程门立雪等文人情怀创作。这类的特点是自然有转折,兴尽而返之类情怀戏,不至于弄到杀妻待客那样的暴力戏码。所以这是一个叙事模式比较清晰的类型。《别克》也确实如此,听说旧友回老家了,回去求见,没有找到朋友,意趣阑珊后,再离开老家。

创作者采取了非常严谨的方式,音乐严格控制,唯一的音乐是有源的、在一个单镜头梦当中;画外声响很少但也很清晰;主体是黑白影像16:9接近4K,但电视片段或公开影像资料部分是彩色的而且画幅可能经过调整;内景中人物总处于画面边缘,这符合失联的话题,外景以大远景为主;对白和独白应该都是后期配音的。

创作者是在校生,但我不知他是什么专业,也假设他年龄比较大,因为短片模样周正,节奏和表达都很成熟稳重,有收有放,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的结合也比较好。

这边疆是哈萨克或塔吉克。我语言功底不行,没有辨认出是哪种语言;音乐功底也不行,出现的歌曲我反复听了,想起自称“乃蛮部”的哈萨克青年的吟唱,但北疆的一些吟唱方式、曲调是相同的。还在桌上出现了小花帽,我基于90年左右天山北麓的记忆查询了一下当年我自己拍的图片,没找到。我考察,我甚至第一次找到了小花帽的英文badam巴旦木,但只非常粗略地看到它与满族原型官帽或乌尔都语山民的原型软帽的明显差别,仍只通过影像无法透彻了解别克的具体背景。这些辨认工作也激起了强烈兴趣:在25年之后,我是否该再到北疆去一趟?

这是一个和平主义的短片,二号“人物”是一只白鸽。这不是一个比喻,是确有一只白鸽,还说着变了腔调的人类语言。

表达的含蓄和动物说话的形象,使得这个短片呈现出一点寓言色彩,此寓言色彩与中亚风味有结合。这些特点与“访友不遇”等汉族传统题材和处理方式共同构成了该片准确的样式和叙事。

 

 02

《世纪新生》

 

这是一个标准长度的纪录长片,作者应该非常年轻,但似乎不是在读学生。它完整地记录了某大学2017年的新生军训过程。现在已经是2020 年了,所以我判断此片虽然只拍摄了一个月左右,但用了两年时间剪辑。看影片内部,这么长的剪辑时间可能有几个原因:

1、人物众多,线索多头。比如生病休息的人在宿舍,要多少篇幅去反映?万一是女生,还有隐私问题。

2、素材太多。这是很多纪录片都遇到的问题。

3、作者不知要采取什么观点。对素材的选择和铺排,虽然叙事是第一位的,但观点也影响很大。看上去,作者采取了尽量中立的观点,那么来回的对比和对剪辑可能性的探究就可能旷日持久。

虽然内容复杂和人物众多是它明显的优点,但它同时也非常完整。它完整地反映了某种秩序,该秩序由上下几层关系构成,每层关系都有明确的位置和权力。

这是传统的机构纪录片,拍摄一个社群内部的紧张状态,它如何构成一个社群。

颇让我惊讶的几个点:

在从上而下的权力/管理结构中,他们命名了“班助”,就是高年级学生担任第一新生的集体指导工作。我挺盼望这个部分以后能被画入少年系列漫画,就是师哥师姐与师弟师妹的训诫关系,以及师哥师姐们讨论类似体罚的那些措施如何不被老师发现或不被老师惩罚。

最夺目的是辅导员,之所以夺目,可能是镜头对她有着爱意。她非常像带货网红,嗓子尖利而威严,瘦削的面庞甚是俏丽,身后总跟着几个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十年之后她可能完美演绎《飞越疯人院》里的护士长,但暂时她像《任逍遥》到《三峡好人》时期的赵涛,不时拿出一小瓶矿泉水抿一口,然后大声说“我对你们非常失望!”如果创作少年系列漫画,她也应该是个完美人物,值得占C位。

军训一般在离城市很远的军营。但这个大学的领导有着蜜汁自信,所以军训是在城市中心进行的,这意味着栏杆和铁网外面站满了市民和家长。孩子们经历的艰苦对家长们冲击非常强烈。用游戏的语言,家长们都是NPC.

那些孩子,2000年出生,所以标题如此。看他们的眼神,引用甘小二以前一个实验录像的标题,《恐惧与战栗》。这是否成年仪式的应有之意?这是否只是在说全世界成为军人的过程都是一致的?

 

 03

《游神考》

 

这是一个纪录长片。作者们是大学老师。影片浅显地来说,分为一个屡次在黑暗里外穿梭的男人,以及两只承受神性命运的羊。

与鬼叔中、顾桃、李鹏飞等人的记述类似,以及我们大家多少平时听说过一些,乡村老人的神性可能来自意外造成的身体部分残疾。但我们大家也知道并非全部如此,比如徐辛纪录的泰州马皮(应该是茅山派传统)、毛晨雨纪录的岳阳马脚(扶乩人士)、阳建军纪录的堪舆师,又都与身体的健全或缺陷没有关联。

我在不同乡村屡次见到过比较啰嗦的庙祝。可能是别人都不爱说话,才显得庙祝很多嘴;或相反,村民们在我这样的外人面前,比较尊重庙祝的话语权,让他多讲述一点这村的来历,也阐释一点高大上的内容,比如庙内诸像的来历。

此片男主角讲述的特殊之处是屡次讲到了他失败的自杀。他失败过三四次,似乎失败将他引到身体残疾的更严重状态。他也屡次谈到了女性。他此生唯一有过强关联的女性是他母亲。他也在室外屡次责问天公为何还没有把他收走。

这是非常符合本片作者的一贯关注和风格的,他们的《夜行人》是有关一对盲人母女,母亲一直教育孩子要坚强、不屈服于这个世界,女儿似乎更想随遇而安。《我最后的秘密》是两个老年女性的共处,直到她们似乎已经无法起床。这三个片的共同之处是讨论了人的遁入黑暗,无论这黑暗是否神秘主义的范畴,我们终将无所逃避。从这个角度看去,他们是中国最具备赫尔佐格精神的纪录片工作者,这就是无神论者对待生死的态度。

此片的副线是村民们选了两头羊要用于来年开春的祭祀,系上红头绳之后由男主角喂养,村民们定期送来上等的饲料如玉米粒。这是说影片纪录了两头具有特权地位的羊的最后六个月,男主角成功地把它们喂得比别的羊肥一大圈。在致命时刻(或者说荣光至上的时刻)来临时,镜头怜悯地没有对准被赋予了神性的羊,而是对着跪拜的人们和一些神像。

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似乎引领我们回到《黄土地》,讲述黄土地告诉我们的革命几十年之后的陕北,会让第五代的这个早年代表作显得就是《我和我的祖国》。红头绳能引导我们到白毛女里的唱段。男主角的情感生活或性生活让我们重新审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有的人可能会想起民谣里唱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此片就是在绥德拍的,作者以前拍过《无定河》,以及附近城市的煤炭产业,所以非常了解这里的情况,也没有方言障碍。此片在人和地气方面,很接近另一对陕西夫妻拍摄的《佛陀阏》和《走马水》。这些片古旧,透露出北朝的气息,仪式和神像似乎是从北魏到辽、金的一脉。

 

 04

《岁月如织》

 

这是一个实验色彩很重的剧情长片。

在一个废弃的旧厂房中,有的空间完全空了,有的车间还有成排的纺织机。一大群人仿佛穿过时光向我们走来,他们生产、搬运、质检、开会、宣传、恋爱,但这些行为又都是空的,因为并不存在被他们宣传的东西,桃花前的恋人慢动作是演员模仿的不是拍摄特技,机器并没有开动,工人们纺线织布的动作都是假的。所以还需要一个现代的部分,现代的人在旁观,两个时代的人共享着时间空间,互相并不打扰。

这位老作者大体经历了三个艺术阶段,贯穿三个阶段的共同点是对肉体的嘲讽和破坏。第一个阶段是他对人的身体的蔑视,主要是对自己,但也对艺术家朋友们或女友/妻子的身体的蔑视。第二个阶段是对空间败坏的思考,甚至考虑是否对空间的败坏做出些额外的贡献,这个阶段也有一些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思考,并以创作的方式试探艺术家与生存环境互动的底线。以上这两点是很多与他同龄的男性艺术家的共同特点。第三个阶段大体是举国拆迁已经走到尽头之后、连当年的国营工厂在各地都变成了宝贝,不能再拆之后,他的创作的主体就变为目前的对时间的变形、时间作为一个躯体的残破和这些残破留下的印记。

这些时间印记的一个特殊之处是我们的肢体动作。我们的行走、呼喊、举手投足、面对食物的目光、尝试与别人保持一致的动作等,多大程度上保留着上一代人的集体性。

这个作品对空间和时间的刻录以及对动作的记忆和变形,说明计划经济留有一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应该被当作文物固化、冰冻、保留下去,而不是复活。

对这个老作者,不是出现一点是否过度利用资源的责问。就本片的情况,可能十个群演/肢体工作者,就够了,用不着两百个;既然时间躯体的损坏非常夺目,不一定还要回到人体的损坏。这些不节制,使得影片的起承转合或长度颇可疑,可能是部分影评人不认为这是电影的原因。往好听了说,这是拓展电影的疆界。但是,好的艺术不一定就是判断句,可能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怀疑

除了对拍摄园区的“利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肢体表演,或有人会认为是现场舞蹈。李凝的贡献应该很大。李凝自己类似题材最近有个很突出的影片叫《车间》,它的舞台版叫《灵魂词典》,我几乎要把它放在推荐名单中,可是在社交媒体赫然发现他说还在继续拍摄,那就期望下次十荐能看到他做完了的《车间》。

 

 05

《正常》

 

这是一个导演专业的在校生虚构的某大学学生会主席改选过程。学生会有几个部门,他是从宣传部的角度切进去的,这是说此片有一些电脑编辑界面的镜头,有点像时下有人说的“桌面电影”,也是说它在样貌上有点像一个伪纪录片。

我认为它基本是一个动作片。虽然各地导演专业的动作样式有徐浩峰、路阳等几个模版,但此动作片的模版是杜琪峰,尤其是《黑社会1》。就是铺排开几股势力,每股势力都有来由和地盘,它们相互之间展开命悬一线的博弈,可能有绝大的力量在制约它们全体,也可能只有一个象征性的道具会引来全盘的颠覆。

这是一个剧本、表演、剪辑都非常精确的短片。符合各平台吹嘘的网感,篇幅短短,高潮叠起,一波三折,人物个个好似上了擂台。相对来说,摄影和声音比较朴实,精确性的要求低一点。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因为网络视频文件传输时,画面和声音的细部信息丢失太多。

它的核心铁三角是一女二男,女性不同于《世纪新生》的网红角色,是一张央视脸;但二男是很类型化的港片设计,一个徐锦江,另一个梁朝伟,徐锦江负责武装部的工作,颇具威胁地强调爱国要拿出实际行动,梁朝伟负责媒体部工作(为什么在女主负责的宣传部之外还有一个媒体部?我不大理解,暂且认为这是学生短片的一个bug),饱含情感地强调学生们的公开言论都应该经过管理和控制。港片有中华传统文化留存,这两位男主就是咱们古代讲的一文一武。虽然此片很严肃,但第一遍和第二遍看的时候,我都差点笑崩了。这设定、这配置,随时可转变为喜剧。那女主习惯性地转向镜头嘱咐说:“这个视频我们必须重新剪辑一下。”

过去的中国电影,烂片不说,高端的产业影片以严谨的方式制作,发展到现在的典型是导演专业毕业的文牧野,个人创作主要以松散的方式进行。但现在逐渐出现一些相反的倾向,个人创作中出现一些非常严谨的作品,《正常》和《别克》都是这样的例子。按理说,这二位应该能较快适应类型片的创作。

 

 06

《太阳眼镜》

 

这是一个三屏录像。传统的模样,三屏水平并置,画面和声音互相补充。

网络传输的文件在电脑上观看时,比较难判断其声音是几个声道,但可听清是有二十种以上各种声音的剪辑和相互配合。

视频更容易判断,很多实拍画面,有时贯穿三个屏幕,增添了几个主视觉如一颗黯淡的恒星,实拍部分固定、晃动、横摇镜头都有。视频中不大容易判断的部分是不时出现一些类似装置的东西,尤其在左侧的画面中,难以猜测是否自己搭建的装置,还是一种偶然或者是作者在某些现场拍摄到的别人的装置(并盗版使用了。话说,类似的盗版对我而言并不构成道德问题)。

有两个人物,是扮演的,也有叙事,叙事分为画外和画内两个部分,画外是声音讲述对装置的寻找,装置的目的是一个青年女性希望重新建立与父亲的联系,她找到的装置是一副太阳眼镜。画内的部分是一个年轻女性的等待,以及一个秃头年长男性在另一个外景的等待,男性演奏了一段音乐,音乐后半段被“装置”变形。

口语分为四个部分,画外音被假设为眼镜公司的AI推销语句,是英文;画内青年女性操非常短促的闽南语;年长者没有口语但吹奏了笛子;等年长者消失之后,有一段与内容无关的古老民谣,也是闽南语,未成年的歌妓感叹自己命运的悲惨和父亲的早逝,此民谣可能是现成品,但也可能是作者采风录制的。

这是一个轻微过度的作品。音频、视频、叙事、暗示、情感、手法,都几乎过多了。原先我判断它像一个旅居海外大学毕业了几年的女生的作品,情感的缘由之一是她并没有返回故乡的打算。这只是我的猜测。到现在我仍不了解此作者的背景情况。

 

 07

《矿民 马夫 尘肺病》

 

1949年之前中国电影的问题,最近二十年我们都重新提了一遍,如商业片是否鬼怪当道、国防文学还是国际主义文艺、左翼电影有没有观众、生活是否应该教育人民以道德和卫生的方式生活、电影拍摄是否应该走向野外、国产片是否跟得上好莱坞的制作水准等。但49年前与今天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有:理论上讲是否每个人都能拍电影?电影审查得听上海的还是中央政府的?外国人是否有权干涉涉及到它的电影或一般性地指责暴力煽动?

《矿马尘》这个片,坚持着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电影中为穷苦人说话的边缘传统,这个传统只是49年之前左翼电影的隔代继续,它制作质量的问题不比当时的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差距更大,它同样回答着电影是否应该去野外、教育道德和卫生的电影到达不了野外的人们、穷苦观众并不看左翼电影、鬼怪当道的电影就会造出更多如鬼怪一样存在的人群等问题。

以对影像的观看来划分,这些年的中国有四个阶层,一个是不用看电影的,因为他们有非常高级的专属娱乐和运动;第二个是看电影的;第三个是看网大和盗版的;第四个是什么也不看的。同样,影像也分为这四个阶层,第一个争取专属的资格,第二类能帮他全家移民加州,第三类是每天吃外卖盒饭,只领当天的工钱的人拍的,第四类是任何人都看不到的。这些都不是天然的,是我们共同制造出来的。

《矿民尘》内容非常丰富。第一部分是群像,工作、调侃,忽涨忽落,不少部分像是没有拍摄充分;第二部分是线索性的,少量人物、山区景色;第三部分是家庭戏,主要是一个家庭的内景,孩子做作业、欢度春节、治病,最后是一个葬礼。这里丧事很重,死者的荣耀远大于生者。

此作者在他这个片中,退却得比较远,几乎没有存在,可能原因之一是他父亲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对镜头背过身去。

贫穷刺激到艺术,艺术再返回刺激贫穷,以及这样的艺术会刺激到富有,在世界范围内,以前主要是拉丁美洲的现象。拜谢到目前为止大约两代中国部分电影人的努力,我们也几乎做到了,这是说富有的更富有了。

拍过尘肺病纪录片的有吴杰、季丹等人。我演过一个尘肺病人,乡卫生所的一个大夫来说你这喘气不对,他们喘气细而短,不会出很大声音。

所以要有人替他们发声

 

 08

《江湖说书》

 

此片有它独有的面貌,是一个完全的意外。

它以口述为基础,口述出来的是一些片段,每个片段都不长,独立于另一段。讲述者都是中近景,一般上了点年龄,没有解释讲述者的身份。讲的内容是非虚构,个人过去的一点事情,如被炸药炸了但是没炸死,某个邻居或朋友外出或当兵去了后来回来没有等。地点应该是一个县城,仔细辨认街景,是云南的保山县。讲述之间就是街景,日常景象,一个可能来赶集的女性似乎在等另一位,牵牛或骑马要回家的男孩或女孩,临江或面山的室外有人呆坐着等等。

作者选择了一段讲述、把原始讲述去除,搬演或虚构了一番,两个歹徒劝一个老实人一起去缅甸发财,之后的谋杀。中间的一场街景似乎是被谋杀者回到了父母的场院,徘徊时有个很短的叠影。

通片覆盖音乐。是一段木吉他,重复了六遍或八遍。演奏者在最后一场出现了,是外景中的两个中年男人的背影,他们的名字也出现在片尾字幕中。

作者说她刚生了孩子,住在昆明,几年前在北京做茶艺师。

电影的吸纳能力很强。一方面各种不同的人都尝试过影像创作,有的做几次,有的做一次就又做别的了。拿电影当作一次旅游,没什么不好,反过来不是有人拿旅游当电影吗?另一方面电影一直在吸纳别的艺术,甚至艺术之外的东西,至今它还是敞开的状态,它的本体允许别人进来,描绘某个特别的部分也是电影的本体。譬如:如果我在话剧舞台上播放一个视频但没有现场演员的任何出现,大家不会认为这是话剧;但如果我固定单镜头拍下一出话剧,还有人认为它既是话剧也是电影。这增加了电影的复杂性,让很多人惶恐吧,但也让很多人兴奋。

我判断《江湖说书》的次要灵感来自说唱,或者民谣。主要灵感来自古典文学的小品文。这个文体其实潜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制造小叙事来应对周边的情境,让我们活得更舒心点。当然偶尔也可能在小叙事中阐发一点禅意。有些人认为动人的小叙事只在边疆,只在少数民族那里才会发生,那意味着ta的日常朋友们讲述能力太低了。《江湖说书》以保山县城为场域,增添一点异域情调,但在北京或上海的地铁里找人说故事,也可能催生惊悚、悲伤、小确幸。地铁本来也天然是木吉他重复演奏的场域。

 

 

 09

《湖边散步》

 

汤尼先生还在马来西亚读书。作为一个东北人,他很爱自己的故乡,三个省都拍了,一气儿创作了五个短片,好像暂时还没去快手抖音,他拍了高速公路,也拍了一只坐着的大象,说是在满洲里,没人,没顾客,没人看那头大象。

马来西亚有两个附加价值,一个是南国以南附着的电影想象,另一个是东北人到三亚太俗,更雅一点就到了马来西亚。

汤尼先生高大威猛,情商高,人缘好,没见过他吃亏,就是不工作,在家里就躺着,去宾馆也躺着,喜欢穿小吊带,蔑视姨婶们不懂保养皮肤,对故乡的主要不满是这里顾客少,而且支付能力很低。

所以,汤尼先生的五个短片,在中国独立电影内部,是崔子恩与耿军的合体。

虚构的《湖边散步》五十多分钟,主剧情逐渐从汤尼先生扮演的汤尼先生那里转向催婚的母亲,邻村愿意嫁过来的一个女青年,这位活脱脱地演成了一个颜值一般、身材一般、情商一般、人缘没啥、半辈子一直吃亏、从来只知道工作但其实一直没有工作的相亲女子,要赞一下她和汤尼妈妈的演技。她们身边还围着各处来的亲戚,都是中年女性,等着看新媳妇啥时候怀孕。

那附近有个水库,汤尼先生陪相亲对象去散了一回步,威胁了她;汤尼的妈妈也陪未来的媳妇去散了一回步,承诺别人家媳妇该有的都会给她。这就是切题。

汤尼先生的几个短片虽然一直在顾影自怜,但《湖边散步》到结尾前,透露了作为女人的无尽哀伤。这可能就是汤尼先生对女性的看法。

汤尼先生喜欢固定镜头,大场面时会用变焦zoom out,对地域和人都有他相当成熟的理解。

汤尼先生虚构了一个评剧团,这层虚构在不同的短片中出现,姨婶们不时来两句唱段,他自己唱了几段比较完整的,张君瑞的故事,就是西厢。以前我在东北见过评剧团,主要也是唱张君瑞。

汤尼先生如果入住短视频平台,可能很快会大火。那如何?靠粉丝打赏在三亚弄套房?电影这条路很漫长,先在海边有套房也挺好,可以拍《海边散步》。

 

 10

《美森谷地》

 

此片可以写成非常棒的小说。它充斥着各种中断的叙事,部分叙事后来又连缀上了,但连缀并非叙事的目的,部分叙事没有后续,正如当初它没有由来

如何解释叙事的这个破碎古怪模样?有两套可能的答案,一套是主人公英文很烂,但他偏要不时用英文思考问题,理由是尼泊尔有人出钱请他去拍电影,因为疫情暂时无法前去,要先把英文练好;另一个答案是神迹miracle(我模仿他的风格、后面还会闪现一些尽量正规的词汇)。神迹是天意providence,有一回或许也行,信之则有(in what you believe is your prison),但不能总来神迹,所以就有连缀不上的部分,或者要到人事世事中去找理由,那就一地鸡毛了pointless points。

作者年少时可能受到过三线城市中年男人文学圈的深刻伤害,在剧情中很努力报复他们,同时对另一些中年男人——主要是公务员和警察——的自以为是和无能,表达了宽容和豁达。影片的主旨是歌颂乡村中年女性,三十岁的男子受难,他母亲在旷野中哀伤,听着像是很熟悉的桥段。施害者是两个立志要成为盗匪的兄弟,他们的母亲一直在拯救他们。影片正能量爆棚的段落就是两位女性的见面。

昨天有网友留言说“你要说这片好那我也能拍一个”,这样好,有哪个电影能给人拍一个电影的勇气和鼓励?这位网友是否一直在看吓得ta不敢拍片的电影?

此片中最痛苦的人物还不是上面说到的这些,而是甲方不支付稿酬的微电影导演。这是作者在鞭挞文学中年之外,对“贵圈真乱”的痛心疾首。这样我有两条收获分享如下:一个是如果你们以后找这位作家写剧本,一定要支付稿酬,我觉得他能写《野鹅湖》《调音师》;二是此片内容真丰富啊,点进去看就赚了。

观看链接在此:

https://pan.baidu.com/share/init?surl=67R-uTkC9yIqYVkwg4uymw。密码:18ka

此片虽然摄影录音一般(目测耳测,摄影和录音由作者和他老婆完成),但表演不错,尤其几位中年女性的表演,达到的虚无高度,直追李红旗、阿彼察邦、考里斯马基。如她们有机缘继续表演,假以时日,能成为人大代表。相比之下,我自愧不如,连实验话剧都不找我演。

 

 

张献民

二零年六月六于健安西路

-END-

本文由第一导演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