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前资深财经媒体人创业50天的心路历程: 谈情怀太奢侈,哪有什么时间留恋
观点 一个前资深财经媒体人创业50天的心路历程: 谈情怀太奢侈,哪有什么时间留恋 观点 | 2016-04-21 13:47 一个前资深财经媒体人创业50天的心路历程: 谈情怀太奢侈,哪有什么时间留恋 牛熊交易室

在快速试错中体会人生的激情,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与务实


谈情怀太奢侈,哪有什么时间留恋,创业最吸引我的就是在拥抱不确定中追求无尽的可能,在快速试错中体会人生的激情,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与务实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从第一财经辞职加入创业大潮已经50天了。偶尔也会回广电大厦,但不同于往昔,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亲切感。


2月下旬,我正式结束在第一财经近7年的工作生涯,验证了一个七年之痒。也结束了我从经济观察报、投资者报到第一财经的财经媒体生涯,加入创业的大潮,戏称是响应克强总理的号召。


曾经朋友圈内流传过一个笑话,大意是说媒体人辞职后都会写篇长文,诉说自己的新闻理想但又为现实所迫,惹来一圈人嘲笑,“好像只有你们媒体人有情怀”,哈哈。


我是不敢多讲情怀的,情怀早就在这些年对金融市场的专业求索和理性分析中被异化了,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去讲情怀。自从2月25日向几位领导发出正式提出辞职的邮件后,就一头扎入系统但又繁杂的工作中。


当日千股跌停,牛熊交易室(微信公号:niuxiong2016)用一篇角度独特的市场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替代了类似发刊词之类的而宣布开工,当晚就引来一批资深市场人士探讨机构投资者行为研究的方法论。



为什么要创业?2015年很像1992年


一些朋友惊诧的问,你为何要加入创业大潮,在第一财经不是挺好的吗?


是的,回首9年多的财经媒体经历,有幸赶上了财经纸媒的黄金年代,初期两年的调查记者阶段中也曾多篇报道激荡过市场;而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职场中唯专业至上而不站队,能在30岁之前忝列国内最大的财经媒体的中层,实属幸运,这点也得益于一财的市场化机制;这些年研究和笔耕不辍,出过两本专著和几本小集子,也因此被《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采访过,多少对自己有些交待。


但这些都属于过去,创业源自灵感与危机感以及追求无尽的可能。坦白而言,在2015年5月25日晚11点半那个灵光一现之前,我压根没有想过创业。按照读书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加之我本质上是个理想主义者,一直觉得商海尔虞我诈非我所喜,我还是安静地在书桌前读书吧。


现在回头看,人生不可以没有规划,但是规划又永远赶不上变化,世界是个复杂系统,变量太多,以致于个体更多是在大潮中逐流。


很多人会嘲笑2015年很火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这诚然掀起了一轮创业的泡沫,但纵观中国历史上大的变革乃至科技革命,无不是在泡沫中凤凰涅槃。放在我的泡沫系统观中,这属于好的泡沫,副作用较小的泡沫。


如果从市场的喧嚣以及日升日落的时间流逝中抽身来看,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处于一个金融大爆炸的年代。


2016年1月,我向第一财经CEO周总提出辞职时说,在这大爆炸的年代,我已不能再安静地坐于书桌前坐而论道了。在这样的历史关口,如果想跟上时代的节奏,我们唯有勇敢地从旧的行业形态、企业机制中走出来,拥抱不确定。


2.jpg


我时常有一种感觉,当下是中国一切传统的大型媒体、金融组织瓦解的阶段。当前自媒体和互联网金融泛滥,也有乌烟瘴气,但这就是新事物诞生成长所必经的大浪淘沙的阶段。


我时常和朋友们讲, 2015年真的很像1992年,当年邓公南巡扭转了中国的政治风向,激发了中国经济活力(中途也出现了海南的创业狂热),如今的创业大潮也会。未来数年倘若中国经济能幸运的迈过当下的坎,中国经济支柱性产业或者新锐产业中,一定会有很多是这几年创立的公司。


做什么?借大数据+量化投资东风而行


很多人本能会问牛熊交易室是个自媒体吗?因为更多是通过微信公号看到,也因为我曾经的职业身份。但实际上,媒体属性只是牛熊交易室的最初始特征,也是很小的一部分特征而已。再换个角度说,未来一切企业都应该具备媒体属性。


所以说,牛熊交易室一面是一个自媒体,同时也是一个大数据挖掘研究机构。前者中,牛熊交易室专注于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跟踪与报道,这方面我在第一财经时就曾带团队进行过专项报道与研究。中国金融市场的机构化是大势所趋,跟踪报道与研究机构投资者行为无疑是搭上顺风车。


数据挖掘方面,我们基于复杂性科学与行为金融理论研究金融市场,并应用到投资实践。不谦虚的说,我们是中国首家机构投资者行为大数据研究机构。


行为金融好理解,复杂系统理论可以说是金融市场研究中的创新性视角,是受到圣塔菲研究所的启发,这是三个诺奖得主1984年创立的世界领先的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长期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使我更倾向于用复杂系统去分析,这点在对2015年的股灾复盘一书中《杠杆黑洞》进行了尝试性运用。


基于上述两个理论基础我们进行大数据挖掘与投研策略的量化。大数据热乎了两三年,未来也必将热下去。至于量化投资,我可能是国内财经媒体中最早关注的,早在2010年就曾策划过三期封面专题。虽然这6年来量化投资规模在机构投资者管理规模中不及5%,但我相信在熊市之中,在资管进化中,量化投资是大势所趋。


上述也许说的有些专业了,通俗一点来说吧,我们初期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投研产品,是股评吗?NO,我们的金融工程团队提供的智能化的策略组合,基于海量的机构行为数据建立模型,按照模型来筛选投资组合。


这么做的一个初衷就是让普通投资者不再严重滞后机构,让普通投资者所喜欢的传统意义上跟主力和听消息,变得更专业而又靠谱。目前我们已推出3个智能投资组合,相关策略模型正在不断丰富中。接下来我们将推出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投研服务,开发机构投资者行为数据库和FOF评价等。


所以说,自媒体只是我们的表面和初期,我们开工第28天推出牛熊基金经理信心指数1.0版,我想做的就是要打破传统资讯的海量、零散、易碎的格局,基于机构投资者行为这一个垂直切口进入,把投研内容产品化、金融模型化、数据库化。更详细的,请持续关注我们的进展。


内容创业在风口,但不能只想着内容


沿着上面的话题,大家会说目前是自媒体最好的时刻,内容创业遇到了一个良机。但我想说的是,以我的观察看,内容创业没那么性感,即便是站在投资的风口,但万万不能只想着内容。


前些日子一位前同事和我聊做自媒体很难,确实很难,我在第一财经带领团队向新媒体和研究团队转型的过程中,我就真切的体会到当下泛滥的互联网内容平台其实并没有几个真正的尊重内容创业者,大多希望分一点利益就让内容创业者卖力提供内容。


甭管某大平台什么万元计划,反侵权流程做得一塌糊涂就是很好的说明,一个共生共荣理念上升不到高度的互联网内容平台,其实是在扼杀好的内容而非鼓励。你瞧,点击高的不就是那些心灵鸡汤、娱乐八卦吗?


个人觉得,和2015年大热的O2O一样,当下的内容创业也有很多坑,会做得很辛苦但不过都在为平台打工而已。


此外,很多投资人喜欢鼓动创业者去做平台,这也是挺荒谬的,不以竞争力出发注定会碰更多的壁。在创业筹备之初,我曾一周内走访了10家公司,其中5家上市公司皆在细分领域属于龙头,还有的则是不同阶段的创业公司,我所能感知或给到我的建议就是,初期一定要沿着自己的竞争力去聚焦突破。


另外,未来的内容创业,一定是专业的团队化运作,不是靠着单打独斗,个体的坚持是最难的。另外也不是仅靠几篇文章就能建立商业模式的。内容创业的未来不在内容,听着奇怪,但这可能就是现实。


50天做了什么:快速试错与迭代


当我几次修改这篇文字时,牛熊交易室已开工50天,其中包含7个周末,之所以这么计算,是因为我们与外界未来会以一年365天去评判进展,而非用200多个工作日去评判。


在这50天中,我大概也就休息了3个半天,紧张而充实着,每日的计划和重点事项皆以EXCEL形式记录着,每到周末会独处安静地总结上周规划下周。创业是个系统性工程,不允许有太多的短板,需要一点突破然后配套跟上。


50天中,很多机构投资者知道了牛熊交易室的品牌,也有一些朋友悄悄的间接打听;我们的内容入驻3个门户级平台,在微信上的第三篇文章阅读就破万;UC是我们的重点合作方,专门为牛熊交易室建了频道页,多篇文章的阅读量可达20多万;另外投研内容入驻4个垂直平台;第48天我们的音频上线并独家授权于喜马拉雅;5月,我们的官网也将上线......技术进步让传输介质进化异常之快,这对于一个IP而言实属最好的时机。


这50天,我们举办个4次牛熊交易室投资沙龙,3次线上,1次线下,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我们还在每周六推荐金融投资书籍,并且联手出版社赠阅部分用户,线下读书会活动也即将开展。


期间,牛熊交易室还推进了很多外部合作,譬如恒生聚源、恒生电子、精灵天下、凡闻科技、玻森数据等等,未来会逐步推出。我一直认同跨界,结合他人之所长,才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50天中投研框架和商业模式越来越清晰,牛熊交易室提倡快速试错与迭代,自开工第28天推出第一个牛熊金工模型后,基本维持每周优化1个版本,并逐步新增金工模型。到第48天时,我们的金工团队已经开发了4个模型,前2个已进展到3.0版本。


最重要的在于团队的磨合和成长。我相信,一个基于兴趣出发的团队是有战斗力的,一种基于激发团队成员内在驱动力的管理机制是有成效的,一个相对宽松、鼓励试错的机制是能够给团队带来活力与成就感的。


牛熊交易室错过去年的创业风口,但仍属很幸运,开工第38天落实了天使轮的协议签署。更幸运的在于投资人的信任,协议仅三张纸,公司的业务方向也不会干涉,相反可以提供一个生态圈的支持。信任与认可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最宝贵的,也是创始人与团队之间最宝贵的。


关于团队:自发的驱动胜于一切管理


在我筹备牛熊交易室之前,我曾走访十几家公司,或大或小,创业公司的朋友提醒我最多的就是,一定要选好合伙人,团队是最重要的。

3.jpg


我和团队说,我们最宝贵的就是团队,其次是时间。所欣慰的是,短短个把月磨合出一个还不错的团队,激发这种自发驱动力,比单纯的管理有效的多。我的理念是以培养事业合伙人的方式来带团队(实际操作中,譬如天使轮投资协议中明确至少拿出15%做股权激励,实行值周长轮值制度等),传统的职业经理人制已经过时了,必须要用事业合伙人制。


虽然我们的团队中有海归,硕士居多,但其实我认可人才的标准是,第一是兴趣驱动,第二是快速的干中学能力,第三是强大的执行力。对于诸多面试者,我很明确的告诉他们,我需要他们在某些方面必须强于我,我需要团队成员打造他们的个人品牌。很简单,我需要一个强者云集的团队,而非一个平庸的团队。


我们欢迎优秀的数据处理、金融工程、复杂网络、情报专业、互联网运营的人才加入,我很喜欢跨界,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在我们既定的方向和框架之中激发更强的创造力。


关于不确定:没遇到问题瓶颈才可怕


50天中,我遇到不少朋友,说我们的进展很快。我表示欣慰,但也想说我们并非没有遇到问题。如果说非常顺利而没有出现问题,既是不诚实的,也是不现实的。


我一直认为,现在遇到这些问题要比未来遇到的好,这就是磨练,不去抱怨乃至回避问题,才是真的勇士。


上个周五晚参加完第一财经董事汇的活动后,第一财经的一位领导问我,经纬你焦虑吗?我说还没有,这些天所遇到的问题还不足以磨损我的斗志。这点可以说需要感谢我在金融市场上目睹泰山崩于前的磨练。


除了意外的问题,还有瓶颈。但这也并不可怕,我和团队说,如果说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没有出现瓶颈才是可怕的,因为那说明根本没有进步。我想起做调查记者初期,遇到瓶颈就会去漕溪公园的大树下坐坐,往往一个下午也就能想通突破了。


其实,创业初期最需要的是创始人自身的不断突破,需要不断思考,快速试错,说24小时在工作很夸张,但很多次梦里确实在思考着工作。


与思考相比,更需突破的是内心,曾经以理性和专业性为准则,推崇内敛,但在创业时这些有时是负分项,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专业的研究通俗化但又不陷入口号式的鼓惑,是一个难题......一个充满悖论和逆淘汰的世界,不忘初心而又能为江湖所认同是一个挑战,我想这是不少创业者内心深处的沉思。


也许从上述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还是有不少理想的想法,也许会在某些方面碰壁,遭遇很多不确定,但这就是世界的本原。


创业是条不归路,踏上征程就无所畏惧,谈情怀太奢侈,哪有什么时间留恋,创业最吸引我的就是在拥抱不确定中追求无尽的可能,在快速试错中体会人生的激情。未来我们用实践说话。


(作者为牛熊交易室创始人、CEO兼首席研究员,微博:@艾经纬BTR,微信:aijingwei02,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前行)


牛熊交易室

微信ID:niuxiong2016


-END-

本文由牛熊交易室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