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釜底抽薪、多方“围剿”的微信,还能坐稳王座多久?
资本 被釜底抽薪、多方“围剿”的微信,还能坐稳王座多久? 资本 | 2020-07-06 10:57 被釜底抽薪、多方“围剿”的微信,还能坐稳王座多久? 柴狗夫斯基

如果说微信的社交是主干,其他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都是从主干上延伸出来的旁枝。

最近围绕着小米最新的MIUI12系统,许多论坛上都出现了蛮多的热门讨论。

其中作为焦点的就是一项有可能帮助用户限制app盗取隐私数据的“空白通行证”功能了,围绕着这个可能会让雷布斯因触怒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功能,许多网友可以说是脑洞大开,甚至还有人脑补出了这种类似“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神奇问题。

老实说,MIUI12系统的这项更新确实有趣,但要说能够因此而动摇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地位还远远谈不上,因此小柴对此事件原本只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进行着围观。

但在围观的过程中,倒还真让小柴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当大多数网友都将目光聚焦在那项可能会触动巨头利益的“空白权限”功能时,另外一个乍一看似乎并不起眼的小更新,说不定才是那个真正能改变市场格局的大杀器。

这个让小柴非常感兴趣的更新,就是MIUI12实现的微信消息窗口化快捷回复功能。

嗯……看起来确实是相当的普通,似乎只是能够让用户在回复消息时稍微方便一点。

但如果我说这玩意有可能在根本上动摇微信的统治力,你会不会觉得我是在说胡话呢?

自打微信诞生以来,虽然张小龙一直尽力在进行克制,可微信依然不可避免地在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做着“加法”。

从最初的只能收发文字、图片消息的微信1.0,到后来不断加入语音、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功能的2.0、3.0,如今的微信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即时通讯工具,而是一项整合了搜索、支付、娱乐、B2C(小程序)业务于一身的全能型选手。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这位“全能型选手”后续增加上去的各种功能,本质上依然是依附在微信的社交功能上进行发展的,如果说微信的社交是主干,其他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都是从主干上延伸出来的旁枝。

由于通信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日常刚需,因此每个人每天都需要若干次地打开微信进行通讯,而在这时微信菜单栏下那一个个明晃晃的小红点,就能吸引用户“顺带”着去点开那些“游戏中心”、“朋友圈”、“公众号”等旁支,为其注入流量。

(原本只是想回下老板消息的你

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点开了红点刷了半小时朋友圈/游戏)

而现在MIUI12(有说魅族等手机系统在更早以前就已经实现了这一功能)的窗口化快捷回复功能,无疑就打破了这一局面。

临时接到消息的你,只用在弹出的小窗口上回复掉消息,然后顺手一滑关闭窗口后就可以继续忙自己的事去,从头到尾就不用特地去打开微信的主界面,自然也就不用与那些在“发现”、“游戏”上诱惑着你点进去的红点碰面。

对于用户而言这显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对于那些指望着靠微信引流的腾讯产品经理而言,可能就是一个天大的噩耗了。

说到这,可能还是会有读者觉得小柴怕不是个标题党。

毕竟就算日后其他手机厂商有样学样,都搞出了类似的窗口快捷回复功能,让微信的导流功能大不如前,那也只能说是对腾讯其他想要靠微信进行推广的产品有影响,怎么能说是对微信本身的统治进行了动摇呢?

别着急,咱们接着往下看。

如果有同样是在做新媒体这一块的朋友的话,那么应该就都会知道最近一段时间微信上的流量是越来越少了,其中尤以主打图文消息的微信公众号为甚。

虽然公众号的数量仍然在以一个井喷般的速度增长,但是用户的每日平均阅读时长却越来越低。

此消彼长之下,呈现出的结果就是公众号推文的打开率越发低迷。

从最初时的20%、30%跌到了如今5%都算正常、3%也还凑合的程度,许多新媒体人累死累活大半年文章阅读量却仍旧毫无生气。

除了公众号以外,曾经一度火热的微信朋友圈近几年来也开始愈发冷清起来。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联系人里会发朋友圈的好友越来越少,以致于让“为什么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的这个问题成为了搜索引擎上的常客。


特别是在“朋友圈3天可见”这个功能推出之后,不少网友更是干脆戒掉了刷朋友圈的这个习惯。

反正刷来刷去除了微商的广告之外啥也看不到,甚至现在想主动点进好友的主页翻翻她以前的朋友圈都做不到了,那么还花时间去刷这玩意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数据上来看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从2018年开始,微信自打诞生以来头一次出现了用户使用时长负增长的情况。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苗头。

我们都知道,微信之所以能够成为即时通讯领域的王者,并不是因为其本身的通讯功能做的有多么完美,而是因为他在综合了公众号、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等一干综合业务后,能够获得最多的用户使用时间。

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金钱,也是衡量着app成败的最大考核标准。

事实上微信的通讯功能在市面上并不算多好,甚至光是连和同出一源的QQ相对比,都能找出各种如聊天记录只保存在本地、文件传输大小受限、群聊删一次就再也找不到了等槽点。

(这个问题下网友们几乎把微信喷成了筛子)

所以如果未来有一款软件能取代微信,那么一定不是因为这款软件在即时通讯方面做得比微信优秀多少,而是因为那款软件附带的其他属性能够比微信更多地占据掉用户的使用时间。

而在通讯业务以外,占据用户使用时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娱乐用途,如微信的公众号、朋友圈等功能,另外一种就是工具用途,如微信的支付、搜索与小程序等。


而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对微信而言在这两大领域里如今都出现了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

在娱乐这一块的竞争对手大家都熟悉,作为最近也是最大的风口——短视频赛道,腾讯自家的微视、视频号被抖音、快手、B站等产品打了个溃不成军(虽说快手、B站其实算半个腾讯的干儿子),导致微信自身附带的娱乐价值已经开始产生了相当大程度的贬值。

而在工具用途这一块,微信同样也是压力山大。

支付功能对应的支付宝,这个属于老对头咱们就不多做展开了,今天主要来说说曾经让腾讯引以为豪、被称为微信未来10年最大护城河的微信小程序吧。

微信小程序能普及开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大B端商家对现实条件的妥协——如果每个商家都分别开发一个自家的app,那么用户使用起来体验极差不说,用户的手机内存容量也并不允许。

因此在这种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各大B端商户才会愿意借助微信小程序这个渠道,让原本的B2C业务变成了B2B2C,中间平白无故让腾讯这个第三方过了道手,天量的流量就此被微信收入囊中。

可是现在随着5G时代的来临,一个已经差不多让众人遗忘的搅局者重出江湖了——由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带来的5G融合消息。


这玩意的具体底层机理咱们在这就不详细展开了,但是可以明确知道的是,作为传统短信的升级加强版,RCS融合通信(5G消息)不单可以实现直接在短信界面对文本、图片、语音、视频、位置等信息内容进行发送(还可以开群聊哦),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他可以直接实现过去由小程序才能实现的B2C业务。

正所谓一图胜千言,咱们还是直接来看图例吧。


这是通过5G融合消息的形式,直接用短信完成对账单业务的查询。

这是利用5G融合消息,直接用短信向海底捞实现订座业务的流程。

下面这个则是从京东官方进行快递信息查询服务。

最后这个例子,则是用短信实现向铁老大订购火车票的流程。

发现了吗,利用这个由三大运营商推出的全新渠道,别说微信小程序了,这下子连许多企业本身单独的app都完全用不着了,企业只需要开通一个官方服务号,绝大多数线上操作都可以直接用5G融合消息以几条短信的形式完成。

什么叫釜底抽薪啊,这就叫釜底抽薪啊!

微信费了半天劲捣鼓出来,用来将万千B端商家与微信捆绑起来的微信小程序,这下子完全就变成了一个食之无味的鸡肋。

你小程序再轻量、再方便,至少也还要下载安装一个微信app吧?

怎么和不需要安装、同样以流量计费(5G融合消息是走的流量,而非0.1元/条的形式)的5G融合消息相比?

别忘了,5G融合消息最棒的地方在于通过这一方式完成各种支付、购买等B2C业务时,是再也不需要用户去来来回回搞那些注册账号、输入各种图形验证码、短信验证码、实名制认证等幺蛾子的。

毕竟你就是直接用手机号发过去的短信,自然也不需要再绑定一次手机号来确认身份。

在用户体验上没得比,那么在B端商家那边微信小程序是否还有一战之力呢?

那就更不可能了,毕竟微信小程序对于商家而言总归是一个需要开发、维护的额外成本,最重要的是走了微信小程序渠道后,各大商家的数据与流量都被迫从腾讯那过了一道手,这对于商户们而言是毫无益处的事情。

那么未来随着5G手机的普及,市场将会选择哪种方式还需要多说吗?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梳理一下逻辑链条。

首先是腾讯近几年本身在短视频领域的落伍,让微信已有的“娱乐功能”打不过抖音等竞争对手,在为用户提供“娱乐价值”这一块开始掉队;

而以MIUI12为代表的窗口化快捷回复的出现,又进一步导致腾讯以微信现有流量池为基础对其他新娱乐业务(如视频号)的孵化进行导流的能力开始大大降低……

哪怕用户因为惯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以微信作为主要通讯软件,却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随便用个小红点就能“指挥”用户去干嘛了。

至于最后一步,则是三大运营商旗下横空出世的5G融合消息,在各个维度上碾压掉了微信工具用途上的小程序,从而让广大B端商家与微信实现了解绑。

当到了这一步之后,微信本身的通讯价值以及地位被取代,也就从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我们都知道,腾讯迄今为止的一切打法都可以总结为“自己不原创,等待市场上出现新的优秀新生事物后再进行模仿,最后用自己以微信和QQ带来的庞大流量优势A上去实现赝品对正品的反超”。

 

可这同时也为腾讯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假如有一天微信被人取而代之了,那么一直以这套打法为核心的腾讯又该何去何从呢?

主笔 | 阿虚

编辑 | 四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ND-

本文由柴狗夫斯基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