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奶大」的达达集团,还没学会赚钱!
物流 「被奶大」的达达集团,还没学会赚钱! 物流 | 2020-08-25 17:06 「被奶大」的达达集团,还没学会赚钱! 胡杨

如何实现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避开“营收增长亏损持续”的怪圈,也成为下阶段市场对达达集团最大的期待。

产业作者|胡杨

编辑|谭松

来源|一鸣网

疫情的发生,进一步激活了在线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其中本地生活服务赛道也是转危为机的典型代表。这个本身产业链、业态极为复杂的领域,今年上半年各方势力集聚,从多维度、深层次注入变革的新动力,诱发本地生活领域战争的全面打响。

“先遣队”们也在上半年也因此获益颇丰。根据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达达集团新一季度财报,其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快送及京东到家两大业务板块均取得近翻倍的增速;与此同时,其市场渗透力、活跃用户等核心数据指标均取得了强劲的增长。

但另一方面,亏损依然在持续,如何实现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避开“营收增长亏损持续”的怪圈,也成为下阶段市场对达达集团最大的期待。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行业角度来看,进入下半场市场竞争难度的提升,对于达达集团来说,无疑将进一步延长盈利进程,那么显然提升自我造血、盈利能力成为达达当下首要课题。

财报数据亮眼,但喜忧参半

根据达达集团上市后发布的首份财报显示,其二季度营收为13.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1%;其中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快送,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0.4%至8.37亿元、京东到家平台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7.9%至4.86亿元人民币。

从基础财务数据不难看出,达达集团营收规模持续持续扩大,同时,与京东到家的合并,也使得其收入结构更加平衡。此外,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2个月内,达达快送平台配送订单量为9.26亿单,京东到家平台总交易额(GMV)为183亿元,平台活跃消费者为3230万,同比增长72%。

在下沉市场,达达集团上一季度也取得了进一步增长。根据财报数据,第二季度,京东到家来自低线城市的GMV同比增长超过170%,同时,在二季度,京东到家新增覆盖的县区市多达200余个,使得整体覆盖达到约1000个县区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其二季度净亏损4.58亿元,同比增长44.76%,相比第一季度亏损2.79亿元,也持续扩大。

此外,其二季度总成本和费用为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包括经营成本、营销费用、综合行政费用等均大幅增加,其中,经营支持成本为11.0亿元,2019年同期成本为6.16亿元;销售营销费用为3.86亿元,2019年同期费用为3.10亿元,这也意味着达达集团的营收规模扩大建立在持续“烧钱”基础之上。

事实上,达达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归母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4.49亿元、18.78亿元、16.7亿元。亏损的核心原因是支付给骑手的薪酬和激励措施,每年公司为此支付的开支比例高达90%以上,2017-2019年,达达这一费用分别达15.26亿元、19.183亿元以及26.791亿元。今年一季度则直接飙升至8.751亿元,而第二季度则更是达到了11亿。

另一方面,达达集团备受质疑的一点是其对沃尔玛、京东等依赖较强。从业务营收占比来看,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第一季度,京东带来的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49.1%、50.5%和37.8%;沃尔玛带来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6%、13%和14.9%,两家合并占比超过五成。根据其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达达集团来自于大股东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6.7%、49.1%、50.5%

所以也不难看出,虽然达达集团营收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渗透率在不断增强,但背后隐忧不少。其一是业绩的增长,建立在大股东关联业务的输血之上;其二,对于京东、沃尔玛等高度的依赖,使未来风险逐渐增大;其三达达快送业务成本高企将持续拖累盈利。

大树背后的双面博弈,未学会赚钱的达达

达达集团最初以众包物流平台切入,于2014年上线,得益于第一波O2O浪潮,以及底层服务商的角色,达达不仅在早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成为资本的宠儿,仅在2015年即完成三轮累积4亿多美元的融资,估值达10亿美元。

次年,达达与京东到家合并,达达也至此形成了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快送与京东到家零售两大业务板块,随后,沃尔玛又对其进行了投资。而在2018年,京东联合沃尔玛再对达达进行5亿美元投资。

在IPO前,京东对达达集团的持股比例为51.4%,而沃尔玛是达达的第二大机构股东,持股比例11.4%。除了在资本层面的输血,业务层面的输血也是达达集团快速实现规模化的核心。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背靠大树有利有弊,一方面,资本与业务双面输血,让达达在阶段性竞争中少走弯路,实现快速胜出;但另一方面却削弱了参与下半场竞争的能力,甚至限制了自身业务拓展空间。但对于达达来说,似乎并没有另一条路可选。

我们回到即时配送领域来看,其核心逻辑无疑是根植于本地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即为上游提供底层的服务能力,对于起初的达达来说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配送团队的高密度覆盖之上,但面临高企的成本以及高强度的市场竞争,独立的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很难跑出盈利模型,至少,在商业模式层面的想象空间是极为单薄的。

达达连年的亏损就是一个例证。同样,此前美团提升商家抽佣争议,也正是来自配送业务的亏损。

与此同时,对于达达配送业务来说其采用众包模式,这种模式容易规模化,且灵活性强。但残酷的一面是管理难度高,在建立品牌信誉度层面也会更难。同时,目前这种非雇佣关系的众包模式本身存在风险性,即未来如果政策有变,达达还面临着包括各项员工基础服务的新支出。

也因此站队平台成为达达们唯一的选择,达达与京东到家的合并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所以达达集团未来实现盈利的关键点在哪里,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答案,即持续扩大合作方,提升京东到家零售业务的渗透率与规模化,从而去平衡配送业务的成本,但这样的思路也许并不顺畅。

我们回归到京东到家来看,其收入主要涵盖零售商入驻缴纳的使用费和保证金、对零售商的佣金以及在线营销服务等,与外卖模式相似。那么意味着达达要扩大盈利空间,就需要更高的客单价、配送效率来平衡配送业务的成本。

另一层面,根据招股书,2019年-2020年前三个月达达集团支付给骑手每份订单的平均金额为2.76元,远低于行业,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出,达达在未来的成本还会持续上升。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排除京东和亚马逊给达达导入了大量的流量与订单,达达集团的成本也将进一步增长。

此外,从收入结构来看,达达营收结构也非常单一,根据此前数据,达达的收入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于配送服务和京东到家平台收佣、营销服务等入占据了99.1%。

所以综合来看,即时配送平台要跑通盈利模型,就需要高密度的覆盖与配送效率、扩大多元化收入结构,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空间似乎并不大。所以布局即时零售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但达达集团创始人兼CEO蒯佳祺在上市期间强调:“我们永远不会变成零售商。”这也从根本上压缩了达达自身的拓展空间,未来如何赚钱,仍是一个未知数。

竞争难度加大,达达需要作出改变

当下的零售市场,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变革,在传统电商格局趋于稳定,流量红利消弭的大背景下,同城即时零售成为各方势力押宝的对象,这对于即时配送领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数据显示:2018年即时配送市场交易规模为981.2亿,2019年预计为1312亿,到2020年可达1700亿。但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竞争加剧,也意味着竞争难度的加强。

一方面,就即时配送领域来说,目前美团、阿里等均已配送+零售双规模式大力布局,且从市场份额来看,达达集团以22%的占比排在美团的35%,及蜂鸟的28%之后;在C2C方面,蜂鸟和美团纷纷布局之外,还有闪送、顺丰、UU跑腿等,此外,有数据显示仅2020年3、4月,同城配送企业注册量达到了214家。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即时配送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增速正在放缓。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及时配送市场增速趋于稳定下行,2018年、2019年增速也为33.8%,2019年放缓至29.6%。与此同时,从用户层面来看,2020年,用户的增长率仅14.4%。

所以从行业层面来看,即时配送领域显然已经迈过了红利爆发期,下半场的竞争无疑是多元化的,尤其是与即时零售的融合与协同,将成为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对于达达来说,背后虽然站着京东与沃尔玛,但这两大靠山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布局相比阿里与美团尚不够深入,为了如何持续为达达输血,还是未知数。

自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第三方零售平台、商家整合平台自建配送体系的逐渐完善,第三方独立平台的单量也会预料之中的被压缩,外卖市场就是一个案例。

面对各维度呼之欲出的竞争压力,达达也在今年以来展开了密集的布局。蒯佳祺在财报中表示,截至6月底,京东到家已与近60家超市百强达成全面合作,业务覆盖全国近1000个县区市。这包括,沃尔玛、永旺、步步高、卜蜂莲花、百联超市、益丰大药房、真功夫等。与此同时,该公司在该季度所获品牌收入增长,也超过500%。

与此同时,京东到家还通过技术等层面的赋能提升与商家合作的粘性,并围绕履约、商品、用户、营销等领域展开。

在配送层面,达达快送也在不断的尝试履约效率的提升,如在7月底推出“达达快送全心达”服务,为连锁品牌打造定制化服务产品;再如在面向个人及小商户提供的即时配业务上,推出信用骑士服务等等。

综合来看,即时配送随着即时零售的多元化落地,更大的市场控价被打开,但对于即时配送平台来说,也应该积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业务结构,对于达达来说,在下半场竞争中不仅劣势明显,更需要极力摆脱亏损困境,更应该以生态思路作出改变,在京东与沃尔玛等之外,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增长点无疑是关键所在。

-END-

本文由胡杨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