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马云飘不飘,蚂蚁这次都不可能上市
区块链 不管马云飘不飘,蚂蚁这次都不可能上市 区块链 | 2020-11-05 09:14 不管马云飘不飘,蚂蚁这次都不可能上市 柴狗夫斯基

这种商业模式的优点很明显——风险极低而收益极高。

9508595666beed91

原本以为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周三,最大的新闻应该就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大选,因此咱们这次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安心当一个吃瓜群众,一边磕着瓜子一边观看那边的“懂王PK睡王”的年度大戏。

可谁知道在这场大戏开幕之前,咱们这边倒是先闹出来了一个大新闻——被称为“全球史上最大IPO”的蚂蚁科技集团上市之路,突然被暂停了!

先是在11月2日,四部门联合约谈了马云等一干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与高管。

然后紧接着就又是在11月3日晚上紧急叫停了原定于近期IPO的蚂蚁集团。

要知道,在此之前A股、H股两边认购蚂蚁的全球资金加起来差不多有19万亿之多,比许多国家一年的GDP都高。

在吸纳了如此庞大资金之后,蚂蚁集团突然来了这么一出,对于整个业内的影响简直无异于一场金融地震……别的不说,起码是把自家的母集团的股价吓得当场表演了一波跳水(还是美股港股各跳一次的那种)。

网上有许多小道消息,把有关部门对蚂蚁的这套组合拳,与不久前马云本人在2020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的讲话联系起来,认为这是有关部门对于马云当时一些出格言论的回应,因此还颇为戏谑地把“蚂蚁金服暂停上市”一事调侃为了“马已经服”。

联系起这两天新华社刚发的那篇无论是标题还是配图,都非常耐人寻味的文章,这种说法似乎确实有点道理,也让许多网民相信了这种说法。

(新华社前天发表的文章标题)

(新华社文章中“马形云朵在天上飘”的配图)

可能有读者对于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到底发表了什么言论颇为好奇。

老实说这个演讲还挺长的,总共二十多分钟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搜索一下,小柴在这就简单地给大伙梳理一下里面最关键的几点吧。

首先,是马云对于我国关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创造性”地给出了一个石破天惊地回答——“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老实说这种文字游戏真的很耐人寻味,但凡看过两天新闻联播的,应该都知道这个问题一直是在各种中央会议上被反复强调的重点,结果被马云就用这么句话直接带过去了。

其次,则是对于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巴塞尔协议进行开炮,直接把欧洲创新不足的锅丢给了巴塞尔协议,还嘲笑其“就像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

另外,在本次演讲里马云还对当前我国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大发牢骚,认为不能因为一个P2P,就把整个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的创新给否定了,以及一些“监管应该多监、少管”之类的理论。

老实说,这番话从任何角度看来,都有点冲塔的意思……于是紧接着被“塔”来了套组合拳,把蚂蚁金服打成了“马已经服”的这套逻辑,显然是非常通顺的,也是让许多网民深以为然的根本原因。

不过如果往深了想一层,就会发现这种“因为马云飘了,在会议上大放厥词,结果被社会主义的铁拳教育了一番”的逻辑是有些过于幼稚的。

有关部门又不是什么会因为你几句话就闹情绪的女朋友,特别是在关乎到蚂蚁上市这件事上,其背后可是整整19万亿海内外投资机构砸进来的真金白银,其中还不乏某些国家的主权基金的参与。

在这种事上胡乱闹性子,说难听点可是会导致友邦惊诧,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声誉!

既然要不顾影响地紧急连夜叫停,那么只能证明这里面一定是真的出现了什么“非叫停不可,假如现在不叫停,那么只会在日后出现更大问题”的情况。

而究竟什么情况会比“让蚂蚁集团上市”造成比“不上市”更大的乱子呢?

毫无疑问,那就是这家全球史上最大IPO的企业一旦真的如约上市,就会迅速破发、腰斩,直接把大量投资者的资金套牢……与这种可能相比,连夜叫停蚂蚁上市造成的那点影响,其实已经属于可接受范围内的了。

说到这,肯定有读者不太相信了……蚂蚁这么一个上市前就能吸纳19万亿资金的企业,怎么可能会上市破发?你怕不是在这里讲梦话哦~

讲道理,其实在这之前小柴也不认为蚂蚁集团会面临这种问题,但如果你有去认真了解了一下前两天新鲜出炉的网络小额贷管理新规,那么你只可能得出和我相同的看法。

在这份新规里对于我国的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的监管措施,已经不是什么加大力度之类的说法了,而是堪称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监管——不单单把准入条件、资金来源、杠杆率、两参一控等过去多少可以打点擦边球的暧昧领域全部进行了明确,同时还白纸黑字地把助贷业务里互联网小贷机构的出资比例下限直接定死在了30%。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无论是蚂蚁借呗还是花呗,又或者是其他市面上的各种网络小贷产品,他们用来借给用户的资金,其实并不是来源于机构本身,而是让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出的大头。

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这些所谓的“小贷公司”其实本质上并不是真正放贷的金主,而倒更像个“为银行金主搜罗优质客户帮助其放贷的销售”。

在这其中,以蚂蚁为代表的这些“互联网金融创新公司”其实只是凭借自己手头拥有的大数据,从协助银行来对客户的信誉度与偿还能力进行评估,真正在需要放款时,大头都是由国有银行在出。

这种商业模式的优点很明显——风险极低而收益极高。

以市面上的公开数据来推算,在蚂蚁集团的贷款业务里其自身出资的比例其实应该只有2%左右,剩下的98%都是银行里的国民存款在支付,但对于这些放贷业务产生的利息,蚂蚁却能拿走将近3成。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套体系能正常运转,蚂蚁能一本万利地日入斗金,而一旦贷款出现坏账收不回来时,扛这个雷的却是银行背后的全体国民,而不是他蚂蚁集团。

这也是他能吸引来海内外高达19万亿资金支持的根本原因,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人对这玩意再熟悉不过了,嗅着味就如同见了血的鲨鱼一般蜂拥而至。

为什么欧美的那群投资者对这套“蚂蚁的金融创新”这么熟悉,以致于一对眼就知道这里面油水丰厚呢?

答案很简单——这套所谓的金融创新,其实早就是人家欧美那边玩剩下的了,不止如此,而且当时那群大玩家们还玩出了大乱子,把那边的资本家自个都给吓到了,以致于最后联合起来签订了一个“巴塞尔协议”,一起约定了一个约好大家以后可别再这么玩了,一旦玩脱了要让国家出大问题!

巴塞尔协议前后改过几次,如今的已经是第三个版本了,但无论是哪一个版本,其中都对类似情况下不同机构的出资比例做出了明确限制……像蚂蚁之前那套玩法,自己出2%本金让银行出98%的操作,在欧美那边是想都不要想!

这也是马云本人在外滩金融峰会上,不惜一通嘴炮强行把巴塞尔协议拉出来批斗一番,把其斥为“老年人俱乐部”的原因。

理论上来说,当这次的网络小额贷新规出来之后,这个缺口被及时地补上了,那么只要蚂蚁集团能够遵守新规,老老实实地加大自己的出资比例,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出多少钱拿多少收益,而不是搞什么“赚钱我来,背锅银行去”的鸡贼,其实正常上市也是OK的。

但在现实里,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将出资比例从原本的2%提升到30%,即便是通过一些金融杆杠手段能把这个比例降低一点,但最低也在8%左右,也就是翻了4倍。

这意味着什么呢?

假定蚂蚁集团的本金是100亿,那么原本按2%的出资比例,他可以向外界投放5000亿的贷款,进而从这5000亿里收取利息;

但当新规出台蚂蚁的出资比例来到30%之后,即便蚂蚁通过金融杆杠撬动其他社会游资来帮忙,那他最多也只能放出1250亿的贷款(100亿÷8%),相应的利息收入也就少了大半。

蚂蚁集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就是放贷。

在今年8月蚂蚁自己公布的招股书里可以看到,其“微贷科技平台,产品包括花呗、借呗等。上半年收入285.86亿元,占总收入的39.4%,同比增长59.48%。”

放贷不单是蚂蚁目前的第一大收入来源,同时也是其未来最大的增长点……资本市场对于蚂蚁集团2.1万亿发行市值的信心点也是来自于此。

而在这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新规出台之后,境外的“大玩家”们显然瞬间就能察觉到“蚂蚁已经不再值这么多钱”的事实,进而会在上市之后立即抽身退出——于是如果让蚂蚁继续照常上市,那么大概率会上演一出上市破发,市值腰斩一类的场面……相当于让境外资本借蚂蚁这个壳,好好收割了一把中国投资者的韭菜。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有了我们前面看到的有关部门连夜紧急叫停蚂蚁上市计划的那一幕……先把资金冻在这,再慢慢想办法解决这个暗雷,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欧美的资本大鳄借这次机会把国人的血汗钱吃干抹净。

分析到这其实该说的也说得差不多了,看的仔细的读者也许还有个疑问——既然新规出来,会让蚂蚁的预期市值大跌,进而让有关部门只能强行先叫停蚂蚁上市……那么为什么不干脆让蚂蚁按之前的玩法继续玩下去,非要硬出一个新规来折腾干什么呢?

哈,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感兴趣的读者较多,小柴可以在未来单独再写一期“巴塞尔协议诞生的背景”以及08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历史的多次教训已经证明了这种玩法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的有多么严重的损害。

在这里,限于篇幅问题,小柴就不再对此特别展开了。

主笔 | 阿虚

编辑 | 四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ND-

本文由柴狗夫斯基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