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摩拜单车有多大可能变为“滴滴单车”?
AR 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摩拜单车有多大可能变为“滴滴单车”? AR | 2016-09-06 10:46 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摩拜单车有多大可能变为“滴滴单车”? 于海洋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在这个寡头统治下的创业环境下,牛逼创业项目的又一次被绞杀大戏。

摩拜单车最近火了,让我很兴奋,几十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不到一年的公司就给办的妥妥滴。


可这就是创业的魅力,你总以为所有的市场都已经没法创新,所有的领域都有老司机在做了,但是总会有一帮人找到了一个点,让你觉得这帮人太吊了,让你膜拜不已。创造一个新事物的成就感,比赚钱来的真实多了。



01


2015年底,前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辞职,成为摩拜单车CEO,有了共享出行的行业经验,高配团队,加上完善的商业模式,摩拜单车今年遍布上海,成了最近最火的创业项目。


1.jpg


虽然摩拜单车挺让我膜拜的,但是突然让我心里一慌,有点担心,因为火的太早的东西似乎没啥好下场。


想当年曹操第三子曹冲,十岁称象,聪慧过人,文韬武略,是曹操最喜爱的孩子,被所有人看好成为曹丞相的继承者。可惜他锋芒露的太早,羽翼未丰,大哥曹丕不干了:你这么牛,要继承正统,那我咋办?直接下毒手弄死亲弟。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曹操晚年不止一次逼问过曹丕是不是你杀了曹冲,可见曹丕杀弟的必要性是非常充分的。


各种年少成名,各种幼帝登基,因目标太大,而力量太小,被杀害,夭折。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出来得瑟,是容易被大象踩死的。


摩拜单车,树不大,已招风。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它已经成为众神的目标。



02


摩拜单车,商业价值点在哪儿?我们找找其中的可能性。


1、单车业务本身。目前摩拜单车费用为半小时1元。单车四年免维修。财务上分析:单车折旧时间四年,每天单车可被有效使用1.5小时,一天可收入3元,按一年300天使用频次,就是900元/车/年,四年可收入3600元,据研发负责人Jerry Yang说单车成本为3000元左右,那么在不考虑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每辆可有600元的利润,数十万辆单车的投放,已经是个好生意了。


2、金融杠杆。打开摩拜单车你会注意到需要先支付299元的押金,除非你解绑了。大家懂的,299基本上算是送给了摩拜,假设有500万用户,那就是15亿的资金沉淀,如果再推出充值业务,每年300元/人,每年又有15亿资金沉淀,这么多钱可以撬动的多少东西呢?


3、移动支付入口。刚需,高频,用户基数大,介入成本低,当你看到这些属性,你已经知道了,它是移动支付极好的入口。这一点我相信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比我们更了解其商业价值。


4、延展其他出行方式。因为市场已经被教育过,如出租车,专车等领域的介入,用户场景符合,介入成本较低,成为滴滴的竞争者。


5、成为众包最后一公里共享快递。之前的人人成为取送员的商业模式,加上了共享单车,让这个业务变得更加可行。


6、从制造方面介入单车,电动车领域。只要单车数量够大,相信其他单车/代步用的电动车等销量会受到很大影响,摩拜单车可以深耕简单出行,代步工具等领域的开发。


还有哪些价值?当有了这一大票用户时,其他的商业金矿,想必有更多开挖的价值。


2.jpg


03


摩拜单车,运营不是问题。


在创业圈你会发现,一个创业公司是因为运营问题而死的,是极少的,除了这帮子人真是本着to vc,骗钱来着,不然总有办法解决运营漏洞。


最近一直看报道,摩拜单车的运营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他的出现让很多黑车没活儿干了,导致被人为的损坏,还有被“公车私用”乱停乱放的。


有阻力,正是说明有市场,没钱赚的场子,才不会有这闲工夫搞你呢!膜拜单车一出,小黑摩的,黑出租统统歇业,小短途有了更优质的解决方案,谁还去冒着生命危险上别人的车呢?


3.jpg


脑洞大开的想,像是把摩拜单车放在家里晒被子啊,单车赴会送女朋友赶火车之类狗血剧情,倒是可以做几次事件营销:“摩拜单车的一百种用途,每一种都可以雷死你”,想必会出现N多10万+。


运营方面,还有就是摩拜单车的重量太大,骑着不方便,二维码有时候骚不进等技术问题。之所以那这些不合规的负面或是运营难点拿出来调侃,是因为我对这些运营的挑战倒是一点也不担心。瑕不掩瑜,市场需求面前,任何阻力都是不是问题,在携带者政府利益的出租车市场,滴滴专车都能做起来,别说几个打家劫舍的黑车小团伙了,都是小苍蝇。在市场的洪流中,这些细节问题很容易被规范,无非是成本问题,何况他们已经圈了不少钱了。



04


滴滴出行,正好少单车这一环。 


从地铁到家,从公司到地铁的小短途,是个尴尬的距离:打车犯不着,公交需要等,步行要20分钟,各种尴尬,用户痛点如此痛,是膜拜单车火起来的根源,市场才是检验商业模式的唯一标准。


痛点够痛,用户够大,频次够高,为啥这块肥肉苍蝇这么少?可能原因有几:一是介入成本高。软硬件都要上,一下子几万辆定制单车,不是一般创业公司敢想的事儿,还有硬件周期长迭代成本也高。二是需要市政配套设施支持,也需要本地政府支持;三是增量市场需要验证,试错成本较高。


反过来想,如果这个市场已经被验证了,那这块肥肉还没有人抢么?


共享单车这个痛点,其实是整个出行方式中最痛的一环。而滴滴出行在做的正是成为整个出行方式的平台,你说是不是正合适?


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咱们分析一下,为啥滴滴有必要性收并摩拜单车:


1、符合战略。符合滴滴出行整体战略,滴滴未来要做出行平台,单车作为出行频次最高的一环,滴滴为何要放过?


2、用户重叠。单车用户与滴滴用户,几乎完全重合。除了校园等少数封闭场景,单车作为出行链条中的基础环节,滴滴出行在其平台方式:专车,代驾,快车,出租车,顺风车,试驾,公交,租车等基本上齐全的出行方式上再加一环,是符合用户需求的,而且是简单的。


4.jpg


3、O2O大入口。共享单车最大的利好就是人人都可以更便捷。有了这个共享场景上面已经分析过了,“人人快递”,“众包取送”等业务变得更加顺畅,并很可能瓦解外卖,跑腿业务的的现有逻辑,只要车的数量足够充足,不需要停放车了,即时性更强,随用随取,效率更高。有了这些单车,最后一公里电商,是否会有结构性优化呢?


4、支付场景更多,移动支付入口效应更大。


契合度,必要性,非滴滴莫属。



05


为什么不是别人?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有人预测摩拜单车可能被BAT收并,找个干爸爸,扶着走。其中百度,京东是较合适的买家,因其两家都花重金赌O2O生活服务上,单车业务因其硬件的绑定,共享单车的壁垒更高,一旦形成用户群,只要车辆供应足,基本上难以替代。共享单车以更高频次的场景切入,再造一个滴滴出行的业务逻辑是可行。单车业务可以成为其支付与O2O布局的重要入口。


但市场从来都是博弈的结果,滴滴裹挟着政府,大财团,商业巨头,双创国家级标兵的众多利益方,出行平台的基础场景,是不能放过的,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上看,匹配度最高的,一定是滴滴出行。当然,与其分析获得此业务的好处,不如想想失去这个阵地的风险。


滴滴的野蛮,虽不说让人闻风丧胆,却不容小觑。在共享巴士这个阵地上玩了一票,基本上终结这个市场上的玩家,在嘟嘟巴士、小猪巴士等数十个同类项目刚一出生,滴滴就下手绞杀,通过收并考拉巴士的策略进入巴士市场,推出滴滴巴士,其他的共享巴士项目,基本上死在襁褓之中。其实此时共享巴士市场还处在婴儿期,商业模式也还没有被验证。由此先例,我们可以推测不管是逻辑的看,还是历史的看,滴滴的介入的概率都非常大。


也许摩拜单车的也如曹冲一般,幼年成才,大树不容。


华兴资本包凡说的有理,BAT(如今加上京东,滴滴,美大)就像天上的神仙,在看着人们在凡间打仗。你打的差不多了,功力基本耗尽的时候,他们来收拾战场,一个手指就把你捻死了,也许如众多创业天才一般,免不了被卖身青楼的命运。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在这个寡头统治下的创业环境下,牛逼创业项目的又一次被绞杀大戏。


-END-

本文由于海洋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