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成交额,你需要懂点消费心理学
MR学院 提高成交额,你需要懂点消费心理学 MR学院 | 2023-06-05 13:36 提高成交额,你需要懂点消费心理学 刘润

小师妹请教了进化岛的嘉宾、零售专家黄碧云老师用了5个消费心理学知识解答了零售提高成交额的底层逻辑。

观 点 / 黄碧云、刘润 主 笔 / 婧娴 

直播间,如何选品才能吸引大家下单?

开零售超商,如何提高成交额?

线下零售和线上零售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容易促单?

最近进化岛上收到了不少同学关于零售和直播间选品的提问。

整理了这些提问后,小师妹请教了进化岛的嘉宾、零售专家黄碧云老师用了5个消费心理学知识解答了零售提高成交额的底层逻辑。

与你分享。

(本文来自进化岛社群嘉宾黄碧云老师的分享)

冲动消费值:让大脑处于“疲惫而兴奋”的状态

深夜, 当你靠在床头刷直播,看到主播在大口大口嗦螺蛳粉的时候,你可能突然感到一阵饥饿,会抑制不住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直接下单。

逛超市,当你穿过一片又一片货架,闻着味道走进了烘焙区的时候,你可能会突然感觉到一阵幸福感,会把“正在减肥“的事情抛之脑后,抓起一盒蛋糕就放进购物车。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说,是因为沉浸式的体验。

没错,但还差点意思。

人的状态,更重要。

不论是直播间的深夜,还是逛超市时跨过一片片的货架,在生理上我们都已经处于一种疲惫状态了。

但同时,大脑却因为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刺激性的味觉或者嗅觉或者视觉体验后,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

既疲惫又兴奋的时候,就会触发:冲动消费。

在消费心理学中,我们常常用一个指标来衡量人的冲动消费状态。

数字从0-10分布,数额越高越理性,数额越低越易冲动。

有大概16%的人是低理性的,而更多人是高理性人群。

不论是直播间还是线下货架,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触发这些理性人群的冲动消费值。

比如,吃播类直播会选在晚上开播,会有更多主播试吃环节,会有情绪饱满的吆喝。

但是直播,虽然看似是每天的“OMG 买它!”,看似是每天的“激情下单”,其实要远比线下场域更理性。

因为看,更轻松。

而线下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所以在线下零售布置时,我们会有一些小设计。

比如,拉长逛的动线,让他们更长时间地接触更多货架信息,不断刺激大脑。

比如,增加气味体验、试吃体验,增加多感受的触达。

比如,把主打的商品做精心的布置,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

等等等等。

线下消费场景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它是一场体力与脑力并存的体验。

在一圈一圈的逛、看、挑的过程中,你会不断被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冲击,看似是放松享受,其实是在不断消耗体力。

而既兴奋又疲劳的状态,就会不自觉的冲动消费。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逛商场前都决定自己要理智消费,但走出来后,还是大包小包的买了很多。

场景营造: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当然沉浸式的体验,同样重要。

日本的蔦屋书店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有一个核心的卖点就在于卖体验。

在书店里你打开一本介绍巴西旅行目的地的书,里面有印第安文化、桑巴文化的介绍,非常引人入胜。

书里还提到了一种巴西特产的咖啡,非常好喝,如何如何醇香,如何如何有独特的风味。

看完介绍,你非常想要买来尝尝。

结果你一抬头,发现这种咖啡豆就在你触手可及的货架上。

于是,大概率你就会把它买回家。

而且书店二楼的咖啡馆里,也在卖同款咖啡,你会不会忍不住去买一杯尝尝呢?

这就是场景。

卖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在逛超市或者看直播间的时候,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比如,在货架上你会看到啤酒旁边放着各种卤味,咖啡边上摆上了面包甜品。

比如,在直播间你发现货盘里除了茶叶、还有茶具、杯子,甚至还有香薰蜡烛。

这就是一种生活场景的营造。

通过场景的模拟,把消费者们的潜在需求清单,立体地呈现出来。

让你觉得,

买了这件,我可能还得搭配些别的。

于是,不知不觉地说服自己掏腰包。

最后,

无论是不是真正需要,都能顺手带一件。

包装的小心思,模拟人脸

除了场景的布置,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货架上上百件商品中的自己,商家还会在包装上做小小的设计。

就像华楠说的,货架的场景就是99%的商品都会被忽视,视线只会停留在1%的商品上。

如何才能成为1%?

首先包装需要好好设计,抓住眼球。

怎么设计?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商品的包装上都会带有人物图像或者动物表情包的图像。

为什么?

是因为萌吗?

是,但不完全。

因为人天然会对近似于人像的画面产生共鸣,从而不自觉地多关注。

这在消费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空想性错觉。

不仅仅是拟人的动物形象。

空想性错觉会让人不自觉把包装上的抽象图案,尽可能地想象成人脸的形象。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多数产品包装上的图样连起来,都可以形成一个近似人脸型的圆形。

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也测算过,在距离货架三米开外的地方看商品,那些图案近似人脸型的包装,更能够吸引你人的注意力。

而注意力,就等于转化的机会。

可是,注意到就一定会买吗?

未必。

那该怎么办?

追求品效合一。

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品效合一“是很多品牌商都追求的目标。

它指的是,在广告投放中实现了品牌建设与销售效果的双重目标。

对于广告投放,有一句营销人都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是却不知道哪一半浪费了。

经费在白白燃烧不说,如何才能让它花在刀刃上,还能一鱼多吃?

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就像一说起护肤品,就想到资生堂。

一说起奢侈品包,就想到LV、爱马仕。

对于这些重决策的品牌,消费者看到后不会立即下单,但是它会慢慢慢慢地影响你的心智,等到你要下单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你。

这就是种草。

比如,在直播间卖茶叶,就需要耐心,细细讲、讲得透。

慢慢培养用户对你的偏爱,最后在他连续看了好几期后,终于下决心要下单试试。

这就是种草。

那么,这个原理如何用到日常用品的零售场景中呢?

对于大多数日用品消费相对来说,都是以高频、低价的轻决策为主。

所以它充当的角色不是种草,而是快成交。

用促销的极低价格,再次降低消费者的决策门槛。

用成交,来不断获取用户的信任。

从而形成潜移默化的“强种草“效果。

方法论的底层逻辑

其实,不论是哪一种方法,

在我们根据消费者行为思考该如何运营直播间、选择货架时,心中装的不是产品,而应该是对用户旅程的理解。

什么是用户旅程?

用户从听说到了解再到使用甚至最后到推荐的整个过程,就是用户旅程。

比如,拥有标志性蓝黄色的宜家家具(IKEA)卖场,它的用户旅程是什么样的?

第一步,听说了解。

可能是偶然间看到了公交车上的印刷,翻阅家具杂志时瞥到的,或者在电视广告上看到的,还可能是听亲朋好友推荐,等等等等。

在了解的阶段,要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让用户一下子就能知道自己的属性,并且产生进一步了解甚至去实地看看的兴趣。

宜家展示的是什么呢?

如何改造厨房,改造出租屋的几步走,等等等等。

虽然风格不同,但都营造了美好生活的态度。

于是,你被广告吸引,准备去店里实地看看。

第二步,到店后的旅程,这时候你和宜家卖场的交集正式开始。

还没到店,远远就看到了非常有辨识度的,蓝色和黄色相间的巨大建筑。

而且这个黄蓝的视觉元素,从进店开始就能发现它遍布在商场中的各个角落,包括餐厅肉丸上的小配饰,非常好认。

不仅仅是视觉元素,卖场中除了家具的陈列还有各式各样样板间的装修展示,让你在逛的时候,能够充分体验,寻找家的灵感。

而且你会发现虽然有很多店员,但他们不会打扰你。

但是一旦你询问他们,他们会非常非常认真的解答你的疑惑。

逛的过程,很舒心,不用担心突然开始推销的店员。

于是,在这种轻松愉快又沉浸式的氛围中,你终于选好了商品,准备去往结账区。

但这还没有结束。

在选购完了商品,付完账在出口处,只要花上1元钱,就能买一个超低价的冰淇淋,很满足。

狠狠抚慰了一下刚刚血拼后空空的钱包。

买完后,怎么把这些家具搬回家呢?

第四步,售后服务和使用感受,一段愉快的“终点”体验同样重要。

当你提到了自己的家具后,刚要搬上车,你惊喜地发现虽然我买了这么多,但是竟然都能放得下。

这有赖于宜家发明的平板包装发明。

最后的最后,回了家,你和家人一起按照安装指南一步步拼装家具,虽然费了点时间,但是动手的成就感,还是很足的。

至此,一趟完整的用户旅程就结束了。

用户旅程,就是从用户的角度一步一步做思考,他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处在什么场景下做出的什么行为。

这是思考所有运营方法的底层逻辑。

而所有的运营决策都要先走完一遍用户的使用旅程。

哪里有卡点,哪里就有优化的空间。

哪里有疑惑,哪里就一定要想办法改进。

哪里有不便,哪里就需要重新调整。

比如,一个问题,直播间该如何设置弹窗?

如果光想办法,你可能会有无数的点子。

但是这些未必是用户最需要的、最顺手的。

只有顺手,才能习惯常来。

而只有养成习惯,在这个流量越来越分散的时代里,才是对抗所有通胀的法宝。

最后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在思考选品、在思考直播间的运营时,都会盯着数字、盯着手里可用的运营方法“武器库”。

试了这种方法,数字可能更高;

这种方法试过了,数字没变化;

最后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就是没有起色。

因为在最初,方向就错了。

方向错了,百般努力都是南辕北辙。

还是要回归用户,从用户的视角和体验出发。

今天黄老师为我们分享了理解消费者的5种心理学和方法,包括:

1)大脑既兴奋又疲惫状态下的冲动消费值;

2)营造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的场景布置;

3)加深人印象的拟人像包装;

4)加强用户心智的强种草;

5)用户从初识到售后推荐的完整用户旅程。

如此,去理解对方,才是提高成交额的底层逻辑。

感谢黄老师的倾囊分享。

谈业务,要有逻辑、有结构 

时代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但有的人看到机会,有的人满眼挣扎,有的人等待红利,有的人埋头耕耘。

瞄准机会的人,已经踏浪前行,但也时有颠簸。彷徨的人还在起点张望。投机的人,起起伏伏无根无萍。耕耘的人,如果逆势,自然移不走巨山。

正确的路,不怕难走,不怕遥远。只怕你找寻无果,原地打转。

如今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如何看清时代逻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不断进化。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