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致癌」论炸锅消费圈,其他代糖就安全了吗?
新消费 阿斯巴甜「致癌」论炸锅消费圈,其他代糖就安全了吗? 新消费 | 2023-06-30 13:59 阿斯巴甜「致癌」论炸锅消费圈,其他代糖就安全了吗? 柴狗夫斯基

条来自路透社的新闻,可以说直接炸锅了整个食饮消费圈。‍‍‍

昨天,一条来自路透社的新闻,可以说直接炸锅了整个食饮消费圈。‍‍‍

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世界上最常见、诸多国际消费大牌广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将于今年7月首次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

此新闻一出,在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这类添加剂正常,毕竟之前被定性致癌的消费品有很多,比如烟酒,咖啡等,也没见戒了。‍‍‍‍‍‍‍

「烟酒一类致癌我看不都抽的喝的起劲?甜味剂可能致癌他们就开始紧张了?」

也有不少网友化身段子手,表示对该定性的「不削」,「赶紧喝,这个月还不致癌」「活着就可能致癌」‍‍‍‍‍

「对此我朋友表示:无糖饮料的安全期还有一个月,他要多喝点」

但也有消费者认为,天然的白砂糖,有什么问题,大家都知道,可以预防;但这种代糖的健康问题,一直都是未知的,风险性太大。

「一直以来宁愿吃白砂糖都不吃代糖,白砂糖我起码知道哪里不好,代糖还不好谁知道?

「阿斯巴甜出经过口服,会分解成天冬氨酸、笨丙氨酸和甲醇,这仨对中枢神经系统都会产生强烈影响,尤其是甲醇对神经系统下手特别狠……」‍‍‍‍‍‍‍‍‍‍‍‍‍‍‍‍‍‍‍‍‍‍‍‍‍‍‍‍

「还好我不喜欢无糖的那股味 蔗糖虽胖 但是甜的普通安心」

在网友们争的不可开交的同时,对于该重磅新闻,最急的还是代糖产业,比如有不少消费品牌第一时间站出来发声明。‍‍‍‍‍‍

以及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在官网更是发文手撕世卫组织IARC称「我们一如既往地确信,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也有专家表示:IARC捕风捉影刷存在感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看来,阿斯巴甜到底致不致癌,专业圈、产业圈、消费圈都各有说辞,世卫组织在下月能放出什么重磅信息,我们拭目以待。‍‍‍‍

但毫无疑问可以断定的是,阿斯巴甜的安全性是有巨大争议的,而这个争议还将持续,因为人类对这一代糖对人体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还有很多的未知,而未知,就意味着有无数种可能。‍‍‍‍‍‍‍‍

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代糖是一种工业品,而工业品成为人食用的东西,保持怀疑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我们回到代糖这个产业,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说起代糖,就绕不开糖精,糖精也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合成甜味剂,其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问世140余年。‍

糖精从发现到被广泛食用,充满了各种巧合。比如它最早被发现,是在1879年的一天下午,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实验室里,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正愉快地在瓶瓶罐罐中迂回穿梭。‍‍‍‍

过于专注于实验的他不小心将产物沾到了手上,回到家竟然又忘记洗手,回到家晚餐时发现牛排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甜味。‍‍‍‍

于是问妻子,今天的牛排是不是放糖了。妻子回答说,并没有,没听说过牛排上撒糖的、与此同时,妻子又说到,今天的晚餐味道确实挺奇怪的,你尝尝看,这色拉也带有甜味。‍‍‍‍

出于科学家的习惯,他要把原因找出来。在检查完厨房用品后,他把疑虑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后,马上抽出口袋里的那枝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

「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可以肯定,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

法利德别尔格风风火火赶到实验室,终于,他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物质。

这个偶然的发现给法利德别尔格开辟了一条通向新的发明的道路。从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这个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

他从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经过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处理后,再用高锰酸钾氧化,最后经过结晶、脱水而得到了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

他把它叫做「糖精」,并测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法利德别尔格立即宣布了他的发明,并在美国获得了专利。1886年,这位化学家迁居德国,并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从煤焦油中提炼糖精的工厂。

糖精就此开始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整个过程,人们只知道它很甜,特别甜,但有什么副作用,没人知道,也就在这种情况下,糖精在食品领域风靡了一个多世纪。

小柴犹记得,小时候,家里蒸馒头、炸爆米花,精这玩意都必不可少,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它又彻底从厨房中消失了,像从没有出现过一样。‍

如今不仅是在厨房里,超市零售我们也很难再看到糖精了。至于消失的原因众说纷纭,而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最终的指向是其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事实上,糖精这一代糖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在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纯食品和药品法》;1908年,美国农业部化学局及首席化学家哈维·华盛顿·威利提出了第一个糖精禁令;‍‍

从1912年7月起,美国食品法规将糖精视为「掺杂物」,禁止在加工食品中使用。

对于这种触及很多人利益的事情,制造商们马上进行了抗议。

但那个时候,这一禁令并没有改变,虽然糖精不能再用于加工食品,但是可以直接出售给消费者。‍‍‍‍‍‍‍‍‍‍‍‍‍‍‍‍‍‍‍‍‍‍‍‍‍‍‍‍‍‍‍‍‍‍‍‍‍‍‍‍‍‍‍‍‍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糖短缺及价格飙升时,当时最大的的糖精生产商孟山都公司加大了广告宣传,对甜味没有抵抗力的人类,看到价格低廉的糖精,又趋之若鹜的去购买。‍‍

战争结束后,天然糖的供应跟上了之后,糖精又一次被抛弃了。‍‍‍

这就是一个轮回,二战时期,制造商又让糖精的火热卷土重来

但随后,糖精又被指出可能存在致癌的可能,糖精就渐渐地淡出了主流视野。‍

不过糖精的故事没人关注了,但有更多关于「糖精」的故事在快速复制上演,这其中就有今天的主角阿斯巴甜

比如,1958年,一种由糖精和甜蜜素的混合物「Sweet'N Low」的低脂糖面世。‍‍

1965年出现了比糖甜200倍的阿斯巴;1976年出现了比糖甜600倍的蔗糖素(三氯蔗糖)……‍

这一次资本利益方,打准了痛点。即你们说糖精不利于健康,那么新的代糖,我就主打健康。

宣传中,这种新的代糖将减肥、无糖等概念拉了进来,精准的瞄准了当时追求健康饮食的人们的需求。

当然,除了糖这一单一品类,无糖饮料产业更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据说在60年代,无糖饮料销量直接翻了三倍。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两项研究表明甜蜜素会导致实验室大鼠膀胱癌,所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禁止使用甜味素。

是的,没错,风靡一时,赚了大量利润的Sweet'N Low只存在了十几年,就被打入了冷宫。‍‍

到了七十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代糖使用样本量的逐渐扩大,关于各种代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

七十年代,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的肿瘤学家发表了一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食用糖精的老鼠患膀胱癌的几率更高。197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把糖精从「公认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清单中删除

这一系列的动作下来,惹急眼了一众代糖生产商、饮料商,并纷纷联合收集证据来反糖精禁令。‍‍

与此同时,他们一边歇斯底里的证明糖精等的安全性,还不断的绑架消费者,称消费者有食用代糖等的权利

迫于这种压力,禁糖精令只实施了一两周就被叫停了。美国国会对于禁糖精令的终止,当时给出的说法事,糖精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于是,之前被打入冷宫的一众产品,有重新出现了。

然而,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议,不管这类糖到底有没有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到底是否致癌,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抛弃它,毕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三高、肥胖人群持续增长,那么有甜味但是没有「热量」的糖,有了更大的需求。

各种各样的甜味剂、代糖变着花样诞生,从阿斯巴甜、三鹿蔗糖再到赤藓糖醇……代糖的种类可以说空前的繁荣。

并迅速向食饮消费的方方面面渗透,从饮料、到面包,可以说无孔不入。

直到今天,在食饮消费领域,无糖则成为了一种消费新时尚,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

尤其在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的今天,代糖食品的各种营销也是铺天盖地,其一遍不断放大天然糖的各种危害,另一边又包装代糖健康、减肥等等概念的,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代糖食品。‍‍‍‍‍‍‍‍‍‍‍‍‍‍‍‍‍‍‍‍‍‍

那么为何面对一个世纪的争议,资本还是趋之如骛的发展代糖产业呢?因为利润实在太高了。‍‍‍‍‍‍‍‍‍‍

小柴查了一下目前白砂糖的价格,如今大约在7000元/吨上下;赤藓糖醇的、阿斯巴甜等代糖的价格普遍在八九千元每吨上下。‍‍‍‍‍‍‍

那么意味着什么呢?以阿斯巴甜为例,其甜度为蔗糖的200倍,也就意味着相同甜度阿斯巴甜成本约是蔗糖的9.4%。

换个角度来看,调解相同的甜度,天然蔗糖可能需要一两勺,而代糖只要几颗就够了。‍‍

如果制成饮料等消费品成品,打上各种高大上的健康概念,不仅比普通饮料好卖,还能卖的更贵。

这样的生意,换谁,都要拼了命去保……‍

但是代糖真的安全吗?‍

从糖精、Sweet'N Low、再到阿斯巴甜……一个多世纪的争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

就是每一次,非盈利机构说有问题,可能引发健康问题,或者致癌的可能,一帮利益机构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并称绝对健康,无一例外。‍‍‍‍‍‍‍‍‍‍

这一次也一样,世卫组织的报告还没发出来,一堆人站出来反对,连等报告出来再看看说了什么都等不急。

且在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代糖对减肥基本上没有用,甚至还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隐患。

比如《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报告指出长期摄入含有代糖的饮料,更容易引发肥胖及2型糖尿病。

再如,美国耶希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一项研究显示常喝无糖饮料的绝经女性中风风险较高。

研究人员对8.17万名中老年女性作为期3年评估,要求她们报告先前3个月饮用无糖饮料的数量,计入年龄、高血压、吸烟等中风风险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与平均每周饮用无糖饮料少于一次或完全不喝的女性相比,每天饮用两三瓶无糖饮料的女性中风风险高23%,脑血栓引起缺血性中风风险高31%,罹患心脏病风险高29%,全因死亡风险高16%。

研究之外,在现实中,此前,据媒体报道,有位消费者总感口渴,身体乏力去医院就诊,结合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表征,并及时完善检查被确诊为初发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宣传者“无糖”、“0糖”饮料。

医生的说法是,采用形式各异的甜味剂代替对糖的需求,一旦甜味剂摄入过多,不仅会刺激胰岛素产生,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下降,还会反射性地增强食欲,导致热量超标,所以长期喝无糖饮料代替正常饮用水便加速了机体代谢失控,引发糖尿病。

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对于一些有控糖需求的患者来说,轻信代糖无糖的概念,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争议一直在,实验也一直在做,结果也一直在出,这个过程,一个代糖种类倒下,另一个接着又起来……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那自然没问题,每一款消费产品的面市,都是符合各国的添加剂量标准的。‍‍‍‍‍‍‍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现在不管是面包、饮料,我们能吃到喝到的大部分商业食品饮料,都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疯狂的添加,那么有没有人考虑过,有些人是这些东西一起食用的。‍‍‍‍‍‍‍

也就是单个产品拿出来,添加剂量符合规定,但谁能保证,他只用了其中一种呢?‍‍‍

当然,更关键的事,任何符合标准的添加剂量,都是在这类添加东西没有被证实存在健康隐患的前提下,比如阿斯巴甜,至今已经有六七十年时间了。‍‍

也就是说,阿斯巴甜用了六七十年才发现存在致癌可能,那么我们能保证三氯蔗糖、赤藓糖醇这些市场的新宠,五六十年后依然是安全的吗?‍‍‍‍‍‍‍‍‍‍‍‍‍

比如这月初,美国《新闻周刊》2日报道称,甜度比白糖高600倍的三氯蔗糖是一种零卡路里甜味剂,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将人类血液细胞暴露于三氯蔗糖-6-乙酸酯中,发现后者具有毒性,会造成显微镜下可见的DNA破损和染色体损伤,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炎症,例如肠炎,甚至诱发癌症。

还有《自然·医学》此前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指出赤藓糖醇(可能会促进血栓形成,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相关。

然而这些研究一出,无一例外,纷纷遭到利益方的各种反驳,说什么的都有。

那么到底真相如何,专业研究机构和利益方,心里都都自己的一杆秤,但消费者没有。

但小柴想说的事,糖是人类必需的,是身体能量和营养构成的一部分,始终不能被其他能量完全取代,如果长期追求无糖,必然打破身体健康平衡,引发更多、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这让小柴不由得想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在各种宣传猪油的危害,长此以往,让中国这个吃了上千年猪油的民族,再也不吃猪油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植物油为代表的各种反脂肪酸

以及不少名人拍纪录片,各种宣扬素食的好处,比如某明星拍的一部纪录片,将很多人吃肉的行为上道德层次上的里面,从人性的角度去抨击,甚至说冰川融化、森林大火、海啸等各种十分危险的自然灾害都是人类吃肉引起的。

反正就是换着法子劝你别吃肉,还有大量外媒称中国的肉食有瘦肉精,对人体有害,此外,还有部分媒体随即附和,称「中国人吃肉会加大碳排放」……

然后他们准备端上来让人们吃的肉,叫人造肉,并到处宣传人造肉的好处。

不让吃猪肉、不让吃肉,现在不让吃糖,他们为何会在各个领域渗透让你拒绝来自自然的东西,而去热衷各种工业品?

因为来自自然的东西,人们太容易得到了,而利益方太不好管控了,而工业品,他们可以做到完全的垄断,并以更低的成本,经过各种营销包装,卖出比来自自然的东西更高的价格。

代糖,是不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咱们也不知道。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要记住,大部分代糖本身就是工业品,而人是有机的,是来自自然的,在吃这件事上,你怎么能拒绝自然,去捧工业品的臭脚呢?……

小柴前不久看到一张图,是以前饮料喝现在饮料的成分对比表,以前的饮料成分加起来不超过五种,而现在的半边瓶身都要写不下了,全是各种添加剂,有调色的,有调味的……

看完,心中真是五味杂陈,那时候穷,但干净……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伍号

编辑|谭松

-END-

本文由柴狗夫斯基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