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支付宝。 在推动商业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它在间接推动重建中国经济的内循环。
技术,正在加速改变中国商业社会生态。
最新的权威专利数据库IncoPat数据显示:支付宝的专利申请量首度破万。在全球互联网企业中,这个数据超过了亚马逊和脸书。
在支付宝申请的专利中,1/3与信任有关,集中在支付、区块链、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领域。
支付宝的价值,一直被低估。它不止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信用传导机制。
这款小工具,正在帮中国建立有史以来首次规模化的民间信用生态,也在推动中国商业社会的彻底变革。
中国商业社会的信用,之前是缺位的。传统金融和商业体系,始终没能解决一放就乱,一收就崩的循环魔咒。
改开四十年来,我们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外向型经济,但在货币流转到国内实体商业的生产、流通、消费链条时,却没能形成良性有序的内循环。
这一切的根源,是商业信用传导不畅,重投资、轻消费的经济生态,也与此直接相关。
发端于电商交易、弥散于线上线下,如今渗透到实体供应链里的支付宝,像一个小小的支点,正在撬起中国商业社会的信用循环。
①
马云冒坐牢风险下的蛋,在不断孵化
支付宝是淘宝下的蛋。下这个蛋,马云冒了坐牢的风险。
2003年淘宝上线时,马云规定上线一年内全免费,三年内不准盈利。为的是快速铺规模、聚人气。当然,还得有成交量。
然而成交量上不来。
悦涛2004年在网上买一个512M的mp3,是线下汇款转账支付的。电话给对方说我付钱你不给我发货咋整?对方:你看咋整?不信就别买。
我只能抱着信你一回的态度打了款,忐忑的等待,幸运地收到了货。无牌的工厂货。当时这个厂货要500块钱。对一个毕业时间不长的人来说,还是有点蛋疼。
马云当时也知道:淘宝网发展不起来,缺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中国的电子商务要想发展起来,必须有一个公开、透明、公正的信用体系。
但是当时的金融体系解决不了。
他回忆:“我当时就问银行说,你能帮助电商转账的服务吗?然后银行说,这个我们不接受。”
马云想推出支付宝,“但那个时候不太敢推出,你如果没有执照做金融的话,那个时候是要坐牢的。”
2004年马云赴瑞士参加达沃斯论坛,听了一段关于“领导者责任”的鸡血,立刻给团队打电话:
“我们推出支付宝吧,一个月我们推出,如果有人要坐牢的话就让我去做吧,如果我坐牢的话你继续做我的工作,你如果坐牢的话我们公司的第三把交椅就继续做这个工作。”
支付宝第一笔交易,订单号现在还挂在支付宝老总部一楼大厅
马云说这是他在阿里巴巴所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支付宝这个蛋,作为电商支付工具诞生。再之后,就开始自我孵化了。
马云曾经在多个场合说,支付宝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信任的问题。2004年首创的担保交易,让电子商务彻底爆发。
再之后,从担保交易、快捷支付,到条码支付、先享后付等创新,虽然都是解决阿里生态的需求,但也为中国商业社会重塑了信任基石。
技术上,要保障这个第三方信用中介不宕机,不被恶意破坏,支持各种场景,从交易本身往上游的B端和下游的C端不断延伸。一直到公共事务和生活环节。
支付宝一直跟着需求走,哪里有交易和信用需求,就在哪里切入并解决需求。
现在支付宝在10亿用户的基础上重兵布局区块链:目前拥有的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
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仍然是信任:全程溯源公益善款的来源及用途;溯源奶粉、大米等商品的来源及流通;将电子发票上链,将票据造假成本提高到“造不起假”的程度等。
行为可追溯,信用有数据,数据反过来指导未来的平台行为。
这是支付宝孵化出来的信用生态。
②
信用催生商业变革
信用是中国商业之踵。没有信用依托,循环流通受阻,扩张和升级乏力。
商业涉及的供需和交易,大多面临两个问题:
1、货不对时。也就是货款不同步,有时先货后款,有时先款后货。这是时差问题。
2、货不对板。我要A你给我B。或者我要A你给我假A。这是货差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要解决供需双方的时间不对称和品质不对称。也是信用中介要解决的问题:时差和货差。
然而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传统金融业没能解决。
中国传统金融业的风险定价和信用识别能力主要停留在两大块:政府信用(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和土地信用(地产、按揭贷)。
这个货币传导方式,国家受不了,银行受不了,实体企业也受不了。
一方面是意愿问题,更多是能力问题。靠人工而不是技术,应对不了市场里魔高一丈的欺诈造假行为。更没有办法提升信用传导效率。
当没有信用约束的时候,各种三角债和假冒伪劣产业链就不断滋长膨胀起来。里面掺杂着各个环节的利益。最后固化为看似分散却牢不可摧的利益集团。
以上种种,导致在中国经营信用、风险和杠杆,成为高危行业,一放就乱,一手就死。商业生态的信用传导阻滞,无法走进以信用为依托的扩张循环。
过去几年兴起的网贷行业,针对民间小微贷和个人消费贷,经过一轮无孔不入的扩张之后,开始批量爆雷。
在互联网和数据时代,信用问题总被称作道德风险,但其实这是一道技术题,而不是道德命题。
支付宝是在海量电商交易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成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交易数据,不断积累数据、优化算法、提升效能、扩张场景。
现在这1万个专利,是支付宝一路走来付出的成本,同时也是积累下来的丰厚资产。
快速识别、高效反馈和多场景多功能的传导,是和大量商业行为无缝对接、针对性技术沉淀之后建立的。
就像一家沙县小吃,接受支付宝地推来的收钱码时,只把它当成收钱工具。但几个月之后,就有了自己的信用评级,可以用它贷款,随借随还,可以赊更多的账。自己的店面随之扩张,有更高的授信额度。
然后再延伸到店主的生活里,从门诊保险,到免费租赁,店主的信用带着他走进了数字化商业和生活。
中国商业正在经历这样一轮无微不至的变革。
③
亟需扭转的经济趋势
不夸张,信用传导阻滞正在影响中国经济的本轮扩张。
企业投资意愿和活跃度,有个极为重要的指标:M1。
2019年1月的M1增速,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的:0.4%。企业投资意愿降到冰点。
2月M1同比增长2%,比上年同期低6.5个百分点。
中国的货币流转,通过外贸顺差和外资流入结汇发钞,通过国内金融体系流通和放大。
外循环派生货币,但内循环高度依赖资产化的投资(以财政和土地信用为依托),而不是商业化的生产、流通、消费循环。
现在M1的沉寂,代表银行的钱贷不出去,企业不愿意借贷进行商业扩张。货币(M2)虽多,但缺乏商业信用的纽带。
货币内流以土地和财政信用而不是商业信用为重心,实际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和趋势。
以往每次应对M1走低的方式,要么是地产,要么是基建。现在,该换一种方式了。
金融体系的钱要放出去,要有信用附着点。
民企、小微、个人消费贷款,都需要让技术充分学习消化生产生活交易的信用数据,然后才可能反馈传导到商业流通上。
传统金融业有数据,有技术,但缺乏把技术和数据整合处理的能力。有钱也不知道往哪里贷。
银行近年大肆扩张的消费贷,也出现了失控的苗头,一方面很多贷款被流入房地产,另一方面坏账未必控得住,信用卡逾期今年估计会突破1000亿。
马云几年前总结了做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必备条件:
1、数据能力;
2、基于数据的信用建设能力;
3、基于数据的风控能力。
一个现实标准是:保障“两三分钟放贷”还不出事。
支付宝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④
重建内循环:从投资型经济到商业消费型经济
除了前两个月的M1数据,警示信用传导阻滞的还有去年开始的重点消费领域下滑:比如手机和汽车。
M1走低和消费低迷,代表民间企业和个体,都出现了信用扩张不充分的局面。
国家的要求是,今年大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
无论政策面还是民间,都迫切希望中国从投资依赖型经济转向商业和消费型经济。
这需要重建货币的内循环。让信用传导到商业和消费端,而不是赖在投资端。
这其实是中国商业社会对支付宝生态的重度需求。
中国的民间商业流通,一直是信用传导不畅的。原因种种,包括传统金融双轨制、利率双轨制未完全解决的遗留问题。
在互联网新经济时代,更是一个技术和生态问题。
这个信用传导通畅起来,能够通过实体商业的生产、流通、消费循环消化货币,重建内循环。
金融业作为高度数据化的行业,已经是一个数据获取、处理和传导的能力。要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信用生态,现在必须依靠技术带来的数据效能升级,才能实现。
悦涛对阿里的看好,不是看好线上交易本身。而是背后推动信用扩张的生态取向。因为这是中国经济极需要的能力。而阿里恰好有这个能力。
支付宝是其中重要一环。这个当初冒险下的蛋,不断切入商业,渗入肌理,成为商业链条和末端毛细血管的一部分。
推动改变中国传统商业挤去水分和渣渣之后,让上中下游和供需各方无缝对接,最后循环传导,毛细血管畅通起来,终端活跃起来,才能形成中国经济的微循环。
这是助推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也是能不断促生正向循环、提升商业流通效率和消费潜力的方式。
让货币不再被动投注到无效投资和僵尸企业上,而是主动流入到商业和消费扩张上,推动中国经济重建内循环。
被低估的支付宝。
在推动商业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它在间接推动重建中国经济的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