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孙小果
互联网+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孙小果 互联网+ | 2019-05-30 10:03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孙小果 老斯基财经

我们的中国,不欢迎它。

untitled.png


1999年的元旦,《南方周末》按照惯例发表了新年献词。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人心。


刚刚过去的一年,似乎一切都在变好。


一场大水没咋的,抗洪胜利了。刚刚回归祖国的香港,上映了古惑仔系列的第五部电影《龙争虎斗》,剧情从以前的江湖厮杀变成了商业斗争,戾气少了和气多了。


记者余刘文也终于可以踏实睡觉了。


1998年1月9日,他的深度调查报道《昆明在呼喊:铲除恶霸》发表,报道主角叫孙小果。为了搞清楚这位横行昆明的混世魔王,他背负了太多压力和危险。


当地人都知道,夜里的昆明归孙小果管。晚上酒店电话一响,余刘文都胆战心惊,多年后同事还害怕孙小果的弟兄们杀上门来。


但所有恐惧都要烟消云散了,孙小果已经被判了死刑,很快这个名字就要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嘛。


 


untitled.png

孙小果这三个字,只有昆明人才懂。


他是个流氓,是个混混,是个人渣,是个恶霸,是个禽兽。他领头轮奸女生,多次用极其残忍的手段虐待女生,还领着小弟们到处收保护费。看了他的累累罪行,每个人都会脊背发凉义愤填膺。


他十恶不赦死有余辜,但他偏偏可以数次逍遥法外。


1994年10月16日,当时身为武警学校学生的孙小果等二人伙同4名社会无业青年驾车游荡,在昆明环城南路强行将两位女青年拉上车,将其轮奸。


靠运作,他从一个成年人改成了未成年人,只判了3年有期徒刑。


但是,他没有坐过一天牢。


untitled.png


三年后他再次出现,强奸凌辱殴打多名女性,彻夜的施虐暴打,使受害女生一度生命垂危。


一位知晓内情的民警写了稿子,发表在了1997年11月28日的《云南法制报》,标题是《掩盖不住的罪恶》。


1997年12月9日,该报又刊发了一篇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深情讲述了孙小果父母作为干部,通情达理舐犊情深,很明显这是一篇公关文。


孙家又出手了,不出意外孙小果又要平安无事了。


就在这个时候,余刘文他们来到了昆明,把孙小果的恶行从昆明宣传到了全国,事情遮不住了,恶魔终于上了绞刑架。


 


2019年4月24日《昆明日报》发表了一则报道。


孙小果手下的一名小弟,在昆明某娱乐场所将对方打至重伤。蹊跷的是,鉴定结果却显示为轻伤,孙小果团伙人员试图借此逃脱法律的严惩。那个二十年前就该死的孙小果突然又出现了,还经商成了酒吧股东。


untitled.png


孙小果真成了一个传奇,牢房关不住他,死刑判决书判不了他。当年承办他案件的一名法官,在退休后跳楼自杀。


他背后没有大人物?傻子都不信。所以,等这次调查结果出来后,大家都傻了,原来孙小果来自一个普通家庭!


尽管调查了二十多位有牵连的相关干部,但大家还是有几个疑问。


亲生父亲没权力死得早,一个继父为了惹是生非的孙小果,为什么愿意倾尽全力?


父母职位都不高,为什么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越过层层规矩,改判结果?


有这样的疑问,不仅是因为逻辑有问题,更因为这种事我们见得多了。


 


在某些地方,有一套法则,叫做人情大过天,哪怕是真捅穿了天,只要找对了人,一切好说。


这套规则很神秘,我们看不见更摸不着。


2008年,一位叫冯军旗的北大博士来到了河南。在这里,他挂职了两年时间的农业县下边的副乡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刚赴地后连着两周时间,乡里领导班子的十几个成员车轮战,为新到任的冯副乡长“接风”,酒量只有一两的他,吐了半个月。


于是他开始知道,“速效救心丸”和“丹参滴丸”是必备良药。


学会了穿名牌,怎么送礼,为什么要把年龄改小,怎么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最重要的是,他明白了在这里谁说话好使。


在这个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仅有1000多人的农业县里,竟然存在着21个“大家族”和140个“小家族”。


家族之间并不割裂,往往以联姻或者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几乎找不到一个孤立的家族”。


要么想方设法加入他们,要么永远做一个边缘人。


有的干部痛恨腐败,发表几句评论,于是被送了一个外号“圣人蛋”。这个具有当地特色的词语,用于挖苦那些脑子里缺根筋、行为上欠火候、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不按规矩出牌、无法以常理度之的人物及行为。


孙小果之所以这么潇洒,这么解释大家才更容易接受。有人打招呼有人帮忙呗,这我们可经常见。


你看,人家捅穿天都得用一双手来数了,前面不还是捂住了么?



一种事发生一次,叫新闻。发生了好多次,叫规律。每个人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这叫文化。


上边有人好办事,就是一种文化。


untitled.png

(差不多就这画风)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小胖子。他学习很差,力气也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有钱家庭。


但他就是喜欢耍流氓抖威风。


喜欢抢别人的饭卡给自己买零食吃,对同学满口脏话动不动就拳打脚踢,经常半夜从三楼的寝室跳下去上网吧。


他以为自己像古惑仔一样霸气潇洒,可在我们眼里他是个校园垃圾,但我们不敢说更不敢反抗。


因为他经常讲,他哥是高中部的老大,兄弟更多下手更狠。


你看,一个才上初一的小男孩,就明白借上边有人的威风,横行班级了,这就是社会文化的熏陶,权力威风是可以踩碎公平正义的。


三年里,我们也从没见过他神通广大的“大哥“,有一次他被别的小混混打了,也没见有人替他报仇。


尽管好人比坏人多得多,但总是好人受欺负。我们不敢惹他,因为上边有人罩着他。


 


孙小果本人这次肯定是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我对此信心十足。


但是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


“我上边有人。”这是一种炫耀更是一种威慑,一说就有人立马相信。


单位来了新人,习惯打听一下有没有关系。出门办事也习惯找上边的人,倒不是想享受特权,就是为了不受歧视。


孙小果后边可能有更大的靠山,也可能真的就是个普通家庭,只要真相能出来我们愿意等。


靠着上边有人为非作歹,这是一种病是癌症,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文化,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孙小果没了,这种文化还在。


我们的中国,不欢迎它。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宝库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END-

本文由老斯基财经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