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不需要一个SpaceX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未来的企业至少有两条「宇宙赛道」的竞争,一条向“虚”,即元宇宙概念的落地与应用,另一条向“实”,即商业航天产业拓展与应用。
两条赛道都是“宇宙级”,将深刻地影响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走向。但,就话题度而言,元宇宙显然要火一些,却也虚一些。
相比之下,商业航天产业在市场话题度上虽不如元宇宙,但在实践上却也实打实有了应用落地的基础与雏形。
在美国,SpaceX日前宣布,其卫星互联网服务“星链”现已覆盖全球四大洲,32个国家可用。接下来,SpaceX将开始尝试为野营车(RVS)提供星链网络服务,继续开拓卫星互联网的服务场景。
在中国,根据最新消息,于本月2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基于未来出行星座建设,吉利将构建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打造全域覆盖的“未来出行”生态。
点火照片(拍摄:李晓梦、马文博、雷鸣鑫、张敬、马永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的九星中的其中一颗还被命名为“亚运中国星”,是亚运会首次冠名商业卫星,吉利将以此采用航天科技深度赋能“智慧亚运”。由此来说,在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同样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场景,加速落地服务趋势。
中美两国都不约而同地把商业航天产业推上新高度,将产业建设的目光投向太空,一条不一般的「宇宙赛道」正在形成。
这一条「宇宙赛道」,形成得比想象的要快
2015年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元年。自此,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明显的提速期。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趋势专题研究报告》,2015-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着2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2022年将突破1.5万亿元,2024年更是有望达到2.3万亿元。
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之所以能演化成为一条「宇宙赛道」,不仅仅只是产业增速的拉升,更在于一个由商业航天产业主导的「太空经济」生态实际已基本形成——从上游的卫星制造等领域,到中游的卫星测运控系统以及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下游的应用与服务落地,渐成体系。
这或许是很多人都未曾预料得到的,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商业化进程与应用服务来得如此之快。
就本次亚运会来说,不管是亚运的首次冠名,还是航天科技的深度赋能,都意味着亚运与航天的首次联动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吉利将基于首轨九星的成功发射,为亚运会提供天地一体化高精定位、卫星遥感AI、天基通信服务等技术支持,为官方用车提供高精位置服务、火炬传递引导车跟踪、智能驾驶接驳、太空之眼看亚运等特色服务。
未来,类似的商业化联动与技术性服务,也将越来越普遍。届时,也就意味着,这一条「宇宙赛道」将在产业端全面展开角逐。
事实上,跳出亚运会,站在全球产业视角,这一条「宇宙赛道」也正当如此。日前,马斯克就披露了SpaceX下一代星链卫星V2.0的相关信息,每颗星链V2.0卫星的数据吞吐量将是V1.5的5-10倍,性能将得到全面提升,未来将可以为更偏僻的地区提供星链网络服务。
基于技术迭代,SpaceX的星链网络服务将向全球地区延伸,而国内以吉利为代表的玩家则是推动商业航天应用向各个产业场景拓展。
吉利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将在智能驾驶、智慧物流、海洋渔业、智慧能源等产业领域上开拓应用,甚至是公益项目。吉利就正在利用旗下时空道宇全自主研制设计的高性能遥感AI卫星实施“蓝星卫士”行动,通过卫星遥感观测远洋和近海岸地区的垃圾漂浮物,从而解决海面垃圾的监管与治理问题。
时至今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也历经七载,相比美国而言虽然有些年轻,但随着产业生态日趋完善以及应用服务逐渐开拓,商业化进程持续加速,也有了进入这条「宇宙赛道」的基础。
更何况,对于我国而言,这更是一场绝对不能错过的产业竞争。随着美国企业加速布局,中国企业不得不站上台面,与其对垒,抢占未来的「太空经济」主权。
站在「宇宙赛道」的起点
这一条「宇宙赛道」的角逐已经开始。中国企业想要取胜,不仅要有放手一搏的决心与勇气,还要有过硬的科技能力与产业布局。那么,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企业来说,都必然要深刻认识到这一条「宇宙赛道」的关键逻辑点。
一、谁的产业生态越完整,谁就越能在这条「宇宙赛道」中胜出。
目前,SpaceX已经发送了46批星链,总计2500多颗卫星正在组成卫星互联网,为全球40万用户提供星链网络服务。为何美国企业可以如此迅速地在太空展开布局?
回顾美国的商业航天史,不难发现,从美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起,从火箭到飞船,甚至是防热层都是交由商业公司来负责。早期的探索与积累为美国打造了一条相对成熟的商业航天产业链以及能支持其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投资市场等。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当下最应该做的是近几年内加速把落后美国的生态布局和产投市场给建立起来。根据天眼查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融资事件发生163起,融资金额超400亿元;其中,2021年,融资事件合计发生48起,融资金额超100亿元,整体的产投规模正在持续扩大。
而在产业链布局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培育或进场,相关的产业链版图也在被补齐。目前,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时空道宇已经形成了从卫星研发、量产AIT到测控、应用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
二、谁能为这条「宇宙赛道」找到大规模应用的场景,谁就能迅速取得战略发展的高点。
航天产业之所以可以向商用领域拓展,还有一点关键原因在于商用场景的落地,如地图测绘、导航等,由此进一步拉动了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站在当前的节点来说,商业航天产业呈现出更多的场景应用,谁能率先实现大规模应用,谁也就能尽快取得战略发展的高点。
这是一场产业协同并进的工程。在本次亚运会上,商业航天科技主要就是为官方用车提供高精位置服务,提供火炬传递引导车跟踪、智能驾驶接驳等。由此来说,航天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大规模融合,或将是中国接下来驱动商业航天发展的一个关键契机。
在吉利身上,就尤为明显,一手造车,一手造星,围绕智能出行正不断加速大规模应用。据了解,目前时空道宇已携手领克等合作伙伴完成两次“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全国路测,充分验证了其覆盖全国范围的厘米级高精时空信息服务能力,系统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即将开启。
同样的,SpaceX也在宣布为野营车(RVS)提供星链网络服务。中美两国企业似乎不约而同地都在把汽车产业与航天产业相结合,那么接下来在这一条「宇宙赛道」上,产业角逐必然要从太空蔓延到地面,随着产业布局与技术体系的成熟,还将向海洋、能源、城市等领域拓展,也不是不无可能。
三、这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角逐。
就汽车产业与航天产业的结合来说,这一条「宇宙赛道」不仅仅需要造星造火箭,同时也是造车造应用的问题。由此来说,这已然发展成为了一个多产业、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大业态,要决胜并非一家之功,也并非一时之力。
当前,不管是商业航天还是智能驾驶,都处于科技创新的初期,呈现出高投入、重研发、低回报的特征。比如,近十年来,吉利累计的研发投入超1400亿元,设计研发人员超过2万人,这样的巨大成本投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得继续维持,直到商业航天产业的全面爆发,或许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的商业盈利。
因此,对于国家也好,企业也罢,在这一条「宇宙赛道」上,都需要用长期主义的眼光与思维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起跑在即,中国需要自己的SpaceX吗?
在接下来的商业航天领域,中美两国将面临着一场长期的拉锯。
那么,在这个拉锯的过程中,中国是否也需要一家自己的SpaceX来引领发展?事实上,在过去7年的发展历程里,不少本土民营企业就在对标或是被对标SpaceX,比如2014年成立的翎客航天公司就被誉为“中国版SpaceX”。
这样的对标不是说不好,而是就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现状来看,比起一个强大的巨头,中国或许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军团,来补齐商业航天版图的各个模块。
不能让“中国版SpaceX”限制了本土航天企业的发展思路,也不能由此用SpaceX的标准“吓住”了一批航天科技创新人才以及新培育的创新企业。
在此次首轨九星的发射观礼上,吉利“梦想绿跑道”项目小组就组织了9名梦想少年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观看“亚运中国星”的发射实况,由此启蒙青少年对航天产业的兴趣。
与这些青少年一般,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人才与企业都处于发展启蒙阶段,需要一步步的引导、探索以及布局,在研发与验证过程中找到本土的商业航天发展路径。
中国和中国企业只有脚踏实地地仰望星空,或许才有在这一条「宇宙赛道」决胜的机会吧。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