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得好的公司,不怕内耗
行业 治理得好的公司,不怕内耗 行业 | 2023-08-29 10:30 治理得好的公司,不怕内耗 刘润

做公司,太累了。

观点 / 刘润 主笔 / 尤安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993篇原创文章

前段时间和企业主们讲课时,我又听到了那句熟悉的感叹:

做公司,太累了。

主要是心累。

没做管理之前,从来不知道,要让一群人,聚在一起做成一件事,会有这么多矛盾。

今年我们主要该做什么?怎么做?做法不一样时听谁的?谁说了算?

每个问题都能引起矛盾,每一个矛盾都能变成开不完的会,吵不完的架,停不下来的内耗。

怎么办?

人的矛盾,你可以靠管理解决。

组织的矛盾,光靠管理有时不一定能解决,但你还可以靠治理。

那些治理得好的公司,团队内耗更少,决策效率更高。

什么意思?什么是治理?治理和管理有什么区别?能帮我解决什么矛盾?怎么治理,才能让我的团队内耗少一点,效率高一点?

这样,我们先从你在公司遇到的那些矛盾开始说起吧。

三个矛盾,一个比一个头疼

你说,在公司里,大家吵来吵去,都在吵什么?

无非就是三件事:目标,方法,行动。

公司的那些内部矛盾,往往就藏在这三件事里。

我们一个一个说。

第一种矛盾,叫目标不一致。

在公司里,有一种架,要么不吵,一吵就是大吵。

哪种架?关于目标的架。

你说,我很看好这个趋势。接下来我们就是要把公司的利润都朝这个方向投下去,大力扶持,重点发展。

他说,不不不,我不看好。我觉得未来不在这里,我们应该先稳住现金流,死守住现有的业务就好。

你说,我觉得我们可以再向前一步,招加盟,做连锁,怎么有规模怎么来。

他说,不不不,公司发展到今天这样,我已经很满意了,就这样做个小而美多好,多稳。

从目标上就不一致。这还怎么往下聊?这种架,怎么吵?

很简单。不用吵。

如果你和他连目标都不一致,那也很难想象,你们接下来的做法,行动会一致。

如果就这么吵下去,没完没了,也很难有结果。有的,只有内耗。

目标不一致,怎么吵都是白费。

那怎么办?能分家就分家。对谁都好。

可是,也不能随便分家。尤其,在出现第二种矛盾时。

第二种矛盾,叫行为不一致。

你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年底要把业绩做到翻倍,大家同不同意?

底下从合伙人到实习生都一起点头:同意,同意。

你继续说:好,那我们怎么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呢?我倾向的方法,是我们可以开发一条新的产品线,大家觉得怎么样?

又是好几颗头一起点:很好,很好。

一场会开下来,大家都认同,觉得就该这么干。

但是,做着做着,吵起来了。

哎,开发新产品的难度,比之前预估的大出很多,这点预算怎么做?要不还是不做了吧?

那不行,怎么能不做?我们不是都说好了吗?一定要做。不能不做。

从目标,到达成目标的方法,都很一致。

但是,一旦具体到行为上,矛盾就产生了。

怎么办?怎样才能确保团队里少吵一些“行为不一致”的架?

你可以,靠管理。

比如,做好目标管理。在一开始定下目标时,就围绕目标,上好管理手段。

每周的部门会议上,可以及时跟进目标与现实的差距。

每月的绩效考核里,可以根据目标达成情况设定奖金。

每年的晋升考评里,可以围绕目标达成结果打分决定。

这些管理手段,大概率能帮你解决很多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的矛盾。

不过,这些管理手段,在面对第三种矛盾时,就不一定这么好用了。

第三种矛盾,叫方法不一致。

很多时候最怕的,就是大家目标一致,但对于如何达成目标的看法不一致。

你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年底要把业绩做到翻倍,大家同不同意?

他说:同意,就该这样。

你说:好,那我们怎么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呢?我倾向的方法,是我们可以开发一条新的产品线,你觉得怎么样?

他说:不怎么样。开发新的产品线,风险太大了。要业绩翻倍,我们现阶段应该做的,是去拓展海外市场。

气氛,瞬间掉下去了。怎么办?听谁的?

比大小?你是合伙人,他也是合伙人。

讲道理?你说你有理,他也说他有理。

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掏心掏肺为了这个公司好。

两个人都觉得,对方的做法,会把公司拖向深渊。

怎么办?不知道。反正,千万不能按对方说的那么办。

于是,短暂沉默之后,对方又开口了。

他说:我以前那家公司,就是因为盲目开发新产品线,把所有利润都烧没了,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先把现有的产品,打进更广的市场。这都是为了公司好。

你说:我不是为了公司好吗?出海难道没风险吗?我们对海外的市场需求了解多少?就这么出海,你才是在冒险吧。

结果就是,谁都不肯让步。

谁都觉得,虽然不让步会伤害感情,但让步了会伤害公司。

怎么办?这种时候,我是不是要坐下来,摆事实,讲道理,用沟通来化解矛盾?

没必要事实,你们已经摆完了。道理,你们各有各的。

那,我是不是不得不和他分家了?

也没必要。因为目标,你们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这个公司好。

那怎么办?

有办法。

你要有个“纲”

纵观人类历史,其实很多人,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过办法。

比如,孔子。

啊?孔子?孔子和我公司这些矛盾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关系还不小。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里,有一套底层逻辑,就是为了解决你这个问题。

套底层逻辑,就是“三纲五常”里的“三纲”。

什么是三纲?

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为什么儒家要讲这个三纲?为什么几千年下来,后人还会认这个三纲?

因为,和你的公司一样,哪里有组织,哪里就有矛盾啊。

都是为了国家好,君和臣意见不一致时,听谁的?

都是为了家族好,父和子意见不一致时,听谁的?

都是为了小家好,夫和妻意见不一致时,听谁的?

谁都有道理,谁都吵不赢,谁都觉得这样耗下去很麻烦时,怎么办?

那就按三纲说的办: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意见不一致时,臣听君的,子听父的,妻听夫的。

你这么说,有点绝对吧?比如,难道你想说,今天还必须妻为夫纲”吗?

当然不是。在解决你公司那些矛盾方面,三纲的价值,不在它的表面。

什么意思?就以“妻以夫纲”来举个例子吧。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局限性。

从统计学的角度上来看,在孔子的年代,男性受教育的机会,普遍比女性多。丈夫的判断力,就会普遍比妻子高。

在都是为小家好,但意见不一致时,丈夫的意见能帮助到小家的概率更高。所以,妻以夫纲。

时间来到今天,男性和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已经相对平等得多。

大家都是一起上学,一起毕业,一起工作。

丈夫和妻子的判断力,更大概率可以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这时,再面对目标一致,但方法不一致的矛盾时,还是一定要妻以夫纲吗?

当然不。谁的判断力更好,更能保证整个小家的利益,就听谁的。可以是妻子听丈夫的,也可以是丈夫听妻子的。

谁是一家之主不重要但是必须得有那个一家之主。

离开家,进入公司时,道理也一样。

三纲的重点,不在于“谁以谁纲”,谁听谁的,而在于必须得有一个“纲”,必须得有一个说了算的角色。

为什么?

有“纲”的好处是什么?

不如,回到刚才你在公司遇到的那个矛盾。

用“纲”,解决矛盾

那个矛盾,是真的很麻烦。

如果目标不一致,你可以直接分家。

如果行为不一致,你可以用管理来解决。

但是如果在达成目标的方法上不一致时,就真的很头疼了。

明明大家都是为了组织好,但就是谁都不让步,谁都吵不赢。怎么办?

你可以,用“纲”来解决。

什么意思?

这么说吧,你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叫纲举目张”?

什么是纲?纲,就是渔网上的那根总绳。

什么是目?目,就是渔网上的那些网眼。

纲举目张,说的就是你一提起渔网的总绳,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

比如,“夫为妻纲”时,丈夫就是那根总绳,一旦他有了动作,妻子就会像网眼一样,也跟随着发生变化。

这时,这个小家里,就有了一个“纲”,一条主线,一个能说了算的人。

组织内部再有矛盾时,本来“意见不一致,谁也不听谁的,只有吵不赢的架,和不断内耗的组织”的僵局,就能被打破。

我举个例子。

都是为孩子好。丈夫要送他去留学,妻子要护他在身边,怎么办?

大家商量着来。

可是,丈夫铁了心,妻子咬着牙。两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才是对孩子好,怎么商量都不妥协,怎么办?

听那个“纲”的就好。

因为这样,可以吵架最少,内耗最小,决策最快。

也因为这样,家里能有更多和谐,更多秩序,更高效率。

解决公司里的矛盾,也是一样的道理。

公司里遇到矛盾,怎么用“纲”来解决?

用股权。

前段时间,雷军在他的年度演讲里,分享了一个关于股权的故事,我听完很有感触。

雷军说,1990年,他和其它三个朋友一起创业,一起分股权。

怎么分呢?平均分。四个人,每人都是25%。

大家都是朋友,怎么好意思不平分呢?

可是,时间来到2023年,30多年后的雷军再回顾这个决定,却笑着叹了一口气。

哎,当时还是太年轻,没经验。

因为股权平均分之后,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马上来了:谁说了算?

没有分歧时还好,一旦意见不一致,听谁的?

结果就是,“凡事几个人商量,效率很低,而且意见不一致,经常扯皮。”

最后,公司终于还是没有熬过去,连散伙饭都没吃,就关门清算了。

平均分的股权结构,就是没有“纲”。

“人人都能说了算,其实也是“没人能够说了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人都怕看到这种“平均分”的股权结构。

一看名片,你是联合创始人,他也是联合创始人。

一看股权,你是50%,他也是50%。

马上叹气。马上头疼。马上跑。

因为,一旦这个团队遇到矛盾,几乎就是死局。

怎么才能避开死局?

先看懂股权。

股权这套游戏机制的核心就在于,谁股权多,谁说了算。

一旦平均分,你就没有了“纲”。

一旦拿到最多股权,你就成为了“纲”。

看懂这些之后,建议你,一定要用好这个抓手。

比如,在最开始,就设好股权的基本架构。

这个架构里,可以有很多人分股份,但最好有一个股权超过70%的人,可以绝对控股,可以真的说了算。

这样一来,平时大家可以商量着来,遇到重大决策意见不一致时,大家也可以不用吵架,不用扯皮,直接听那个股权最多的人的。

也许,那个人不一定是绝对正确,永不犯错的完美决策人。

但是,那个组织的内耗,一定能大大减少,那个公司的总体经营效率,一定能大大提高。

这,就是用“纲”解决问题。

它的另一个名字,叫治理。

管理,管的是人。赏罚升降,都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人。

治理,治的是组织。组织内部有冲突时,怎么解决,谁说了算。

不管是谁说了算,总要有人能说了算,才能在面对矛盾时,让组织可以继续高效运作,让你可以免于陷入死局。

最后的话

做公司,确实很心累。

很多矛盾,无法避免。

但是,有些架,没有必要吵。

目标不一致,吵了没有用,分家了更好。

行动不一致,吵了伤感情,抓管理就好。

方法不一致,吵不出结果,治理才能有结果。

怎么治理?

看懂“纲”,用好“纲”。

从一开始,就设好“纲”。

选好公司的负责人,设好公司的股权架构,在面对难解的矛盾时,有人能说了算。

然后,你的公司,就能“纲举目张”。

面对矛盾时,吵架更少,协同更多。意见不一致时,组织内耗更少,决策效率更高。

治理得好的公司,不怕内耗。

祝你,不但能管理,还能治理。用治理解开矛盾的死局,用治理减轻分歧的内耗,用治理提高组织的效率。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