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就有不同
有个戏曲圈的朋友在看过了书乐分享的几期戏曲+游戏的专栏后,冷不丁的泼来了盆冷水:
难道,你所谓的跳出舞台视角,只是让人在游戏里唱戏、学戏和听戏吗?不过是把戏台从剧场搬到了屏幕上。
结尾,还附上了8个字的评语:看似脑洞,其实狭隘。
仔细想想,确实有点这个意思,还好我那朋友本身也是游戏玩家,她尽管没玩过和戏曲有关的游戏,但却给了另一个思路——早前很火的女性向游戏《恋与制作人》,为何不能戏曲一把?
确实,仔细想来,过去许多模拟经营类的游戏,本身就带有剧透某个行业“台下十年功”的味道。
比如说《模拟城市》、《航空大亨》、《世界足球经理》、《主题医院》、《过山车大亨》啥的。尽管在游戏里已经极度简化,但初窥门径却是可以做到的。
委实,我的一些朋友,还真是因为某些经营类游戏,最后为自己进入这个行业,奠定了最原始的知识储备。
至于我,或许,最让我觉得有用的,是在《心跳回忆》里学会的约会招数。
扯远了,旁的不说,一些艺术种类的模拟经营游戏,也颇有看点、颇值得借鉴。
并不像《恋与制作人》那般,只是挂个羊头,并没多少经纪人、制作人的实质内容。
比如说日本的游戏厂商就在2017年推出过一款名为《a3!满开剧团》的手游,依然是女性向游戏,依然是培育帅哥演员为故事主题,只是这次不是担任制作人,而是一位剧团的经营者兼任总监督。
就这么个游戏,在Taptap上评分竟然还能高达9.7……
其故事也颇为反映舞台艺术的当下囧剧——昔日鼎盛的剧团债台高筑,临近公演却连一个观众也招揽不到。
据说这也是受了2016年底环球影业推出的动画电影《欢乐好声音》的影响。
而在游戏中,也设置了听戏的环节,比如玩家根据剧本主题和角色人设在剧团成员中选定主演和配角,就能欣赏到一场在5分钟之内的精彩小短剧。
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翻新”,诸如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爱情悲剧,变换成了《罗密欧与朱利亚斯》充满恶搞的新编剧。
戏曲圈的朋友听完我的描述后,硬是要我将“恶搞”两个字,切换成“翻新”。
在她看来,游戏里反映的其实很真实,不恶搞。
戏剧创新者如林奕华和他全部是男人反串女人的《红楼梦》;特别容易让人把名字搞混的林兆华,在他80岁时导的第80部戏剧《仲夏夜之梦》,演员则是用东北话来演绎莎翁经典的。
比起更洋派的戏剧圈,国内戏曲圈确实有点放不开手脚,太本分。
换个视角,就有不同。
让玩家体验光鲜舞台背后的艰辛,倒不是为了能挖掘几个未来的经营者、制作人或编导、编剧,比如游戏里以维持剧团的日常开销为名义,让成员们两两结伴在车站、公园和图书馆门口卖艺赚钱,这样的桥段,都可以变成一种非一般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去包容、并且在游戏中熟悉更多台前幕后的要素,哪怕初始目的只是猎奇。
对于Z世代们,这些在19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又被称为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的人来说,你玩游戏、我唱戏!这或将Z世代是最拉风、最CP的时尚组合。
换个视角,把信息传播出去,总会有萌芽,而且可能意想不到。
这不,就在《A3!》发布一年后,游戏突然宣布真人舞台化,要在现实中上演一场“拯救剧场”的狂欢。
这个“互粉、互通”里的变量和引发的思考似乎有点大,恕我现在还没想通。
刊载于《人民邮电报》2018年11月2日《乐游记》专栏213期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