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的“人、货”、“场”,蜂群数据造假不足为奇
一场流量造假风波刷屏了这几天的朋友圈。
10月16日,一篇名为《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流量却为0!》的公众号文章引发舆论关注,随后迅速遍及各个社交平台。
文章标题很长,但内容其实就是围绕两个字展开,利益。该文作者(甲方)称自己是一名深圳的新科技创业者,为了推广自家产品与微博头部 MCN 机构蜂群文化合作制定了一套100万的营销方案。
合作开端总是很美好。蜂群文化选中了一位坐拥380万粉丝的上海时尚博主“张雨晗YuHan”进行试水营销,广告微博发布后甲方发现不到20分钟观看量就达到了几十万,点赞量达几千,评论、转发量超百,微博底下不少粉丝纷纷表示已经下单。
然而在火热的营销攻势后,甲方却看到自家店铺流量基本为0,成交量基本为0,这个成绩甚至还不如平常没有打广告的时候。在经过一番探究后,甲方认定此次蜂群文化的流量全是刷出来的。
怒火满腔的甲方向蜂群文化讨要说法未果,随后用一封律师函和一篇公众号文章怒斥蜂群文化的造假行为。
很快17日中午,蜂群文化发布声明回应称该文章提到关于数据的问题均属于为诋毁、诽谤而自行捏造的假象,对此已经报案。
面对颗粒无收的悲催甲方,目前舆论矛头几乎一致对向蜂群文化,纷纷抨击其造假行为。不过,刷量这一现象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目前在互联网业界早已经是心照不宣的行为,此次刷量事件也不过是恰好被舆论引爆的其中一起而已。
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这次由刷量引发的信任危机,其实暴露出当下火热的MCN机构背后隐现的生存危机。
一、注水的“人、货”、“场”,蜂群数据造假不足为奇
日光之下,无新鲜事。关于刷量,早已是被国内媒体嚼烂的老生话题。
据财新网估算,目前国内刷量平台至少有1000多家, 100家头部平台每月流水超200万元,从业者累计达900多万。有网友调侃,马云在创立淘宝之初苦于没有流量,无奈发动团队成员自己卖货自己买货,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最早的“刷量”。
聚焦到此次蜂群事件上。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任何一种销售方式都绕不开“人、货、场”三大要素,而此次蜂群事件从一开始就在“人”、“货”、“场”上踩入雷区,无可避免地踏上了刷量的不归路。
首先在“物”上,该甲方口中的所谓“姨妈神器”不过是割智商税的产品。笔者在甲方名为“e飞的世界”的淘宝官方店铺发现,其宣称“E飞养宫宝”采用是EEfit光子效能技术,有排毒养颜瘦脸、舒缓姨妈痛的功效,并贴出了质检报告认证证书。
但笔者并未发现此项产品技术有权威机构背书,事实上这个产品更像是微缩版的暖水袋。
这样的高风险产品,恐怕交给李佳琦、薇娅等头部带货网红都不敢接,更别说通过一个并不知名的微博网红来推销。不买是常态,买了才是交了智商税。
其次在“人”上,有媒体去扒了这位“张雨晗YuHan”网红粉丝的真实性,发现刨去水分后其所谓的三百万微博粉丝中真实粉丝只有一万出头,而同样坐拥三百万微博粉丝的李佳琦真实粉丝达到一百多万。
另外张雨晗YuHan的微博看起来更像是机器人微博,除了广告以外几乎没有任何日常生活气息,而且在短视频广告中这位网红的产品推荐话术也极其生硬,几乎如同念台词一般。
如此造假的粉丝量和蹩脚的带货功力,蜂群文化要想不刷量恐怕直接露馅。
最后就是在“场“上。目前微博上集聚了三万多娱乐明星,网红KOL更是超过四十万,他们的广告发布需要经过微博“微任务”系统,收益也要与微博分成。反过来看,微博很大一部分广告收入依赖着这部分群体。
正是因为有这种利益捆绑,早期微博对于数据方面的监管并不严格,社区角落萦绕着造假氛围。虽然微博官方一再强调 “坚决打击各类刷数据行为”,但它也只是关闭、禁言僵尸账号,将转发、评论量设限来清理刷量行为,并没有从根本处打击刷量造假行为。
尽管此次蜂群事件在“物”、“人”、“场”上都暴露出问题,但最核心的还是在“人”上,即蜂群文化主演了这场“刷量造假大戏”。
二、网红带货乱象迭起,MCN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事实上,蜂群文化只是当下网红带货乱象的一个缩影。在更大范围内里,这场利益追逐游戏正呈现愈演愈烈的势头。
今年5月,上海一位董女士发文投诉,称自己在抖音上买到的虾干与网红推荐的 “红彤彤的烤虾”大相径庭。在确定其为 “三无”产品后,董女士在平台申请退款却发现订单信息已经消失。随后抖音方面回应已下架涉嫌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广告,并暂停烤虾类商品广告上线。
另外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也曝光了抖音平台上的网红带货乱象问题,如某些消费者买到的爆款眼影是三无产品,还有些消费者在网红推荐的商品中购买到的“红石榴隔离遮护喷雾”完全货不对板。
目前来看,市面上的网红带货乱象无非是集中在这三点,即虚假的带货数据、“三无”的劣质产品以及难以保证的售后。
而之所以整个短视频网红带货乱象跌出,依然逃不开利益二字。一方面相比较整个互联网人口红利进入瓶颈期而言,短视频板块依旧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也就意味着其仍具掘金潜力。另一方面李佳琪等头部网红的带货神话吸引着众多追随者的涌入,这种尾随金钱的涌入助推了整个行业的浮躁气息。
不过当人们把矛头纷纷指向 造假的“网红”时,背后的MCN机构其实才是始作俑者。
据克劳锐发布的《2019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国内MCN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而90%以上的头部红人均被MCN公司签下,这意味着MCN机构成为整个网红经济的幕后推手。
在大部分网红的带货过程中,MCN均参与了牵线品牌与网红、内容制作、流量推广全部过程。
比如李佳琦带货的美妆产品,从YSL、MAC等一线大牌,到美宝莲、卡姿兰、美宝莲等平价品牌,货物供应源源不断,应有尽有。这背后其实是他所在的MCN机构“美ONE”凭借强大的资源在主导。
又比如像办公室小野和Papi酱每次都有那么多新创意、新点子来打造优质带货内容,这背后也是二者所在的“洋葱视频”和“Papitube”一整套班子在发挥效力。
总而言之,MCN几乎的身影遍及了整个网红带货过程,而每个过程没把控好都会导致乱象产生。
三、蜂群信任事件之外,MCN 危机仍在继续
事实上,MCN机构算是个舶来品,在美国发展成熟后前几年开始逐渐在国内兴盛起来。
发展到现在,根据克劳锐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超过三成的被调研MCN的营收超过5000万元,破亿的MCN数量占比高达6%。
不过在一片火热的同时,MCN也面临着逐渐显现的压力与挑战.
首先整个行业里MCN机构的数量与规模均在放缓。
当然,这是整个市场在经历蛮荒生长后的必然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MCN机构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内容质量审核、红人出走等问题均在接受市场考验,这些矛盾远比此次蜂群事件引起的信任危机来得更为严峻。
众所周知,MCN机构的核心商业模式为孵化、签约大量网红,承担品牌与网红的“中间人“角色,并从中收取多重费用达到盈利。
但MCN机构能否持续孵化网红、能否运营好签约的网红仍是个不确定性问题。
首先以孵化类MCN机构为例,这里就要提到“网红电商第一股”如涵 了。其从今年4月在纳斯达克上市距今股价已经跌去一半,资本市场持悲观态度的核心点就在于,如涵并没有证明其自身具备持续打造张大奕等头部网红的能力。
另外MCN关于网红的运营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一方面是内容审核的松散性,比如前不久“爆米花女孩去世”事件让办公室小野陷入舆论漩涡中心、Papitube涉嫌侵犯Lullatone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等等,这些事件都把MCN内容审核的问题推向公众面前。随着短视频内容不断多元化,MCN如果不把关好内容审核终将踩入雷区。
另一方面就是网红的流动性问题。许多网红进入头部玩家赛道以后,掌握了更多市场话语权,同时也拥有了平台选择筹码。一旦这些头部网红跳槽至其他平台,MCN机构将面临巨大沉没成本,而中腰部红人又在短时间内难以培养起来,资金链危机随时都有可能降临。
总的来看,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对于MCN机构来说仍是一个好的时代。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19年我国短视频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未来还将保持持续增长,这对于目前的MCN行业而言是一个好讯号。
只是MCN要想保持良性循环发展,从海量竞争者中突围,仍需要在优质内容打造和高效商业模式的探索上继续深耕,如果一再沉迷于刷量等侥幸小动作只会让自身陷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