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向自己要增长了
干货 是时候,向自己要增长了 干货 | 2023-09-11 14:51 是时候,向自己要增长了 刘润

这两年,好几个开公司的朋友都说,想找机会再聚一次,变得好难。

观点 / 曹虎 主笔 /尤安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005篇原创文章

这两年,好几个开公司的朋友都说,想找机会再聚一次,变得好难。

为什么?因为忙啊。

以前,只要你产品立得住,坐在办公室里,都不愁没客户没销路。

现在,必须出去跑,甚至必须自己跑。可就算这样,业绩也不一定有多少起色。

几个季度下来,总有一种感以前的很多做法,好像不管用了。

只能眼看着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毛利越来越低,同质化越来越明显……

大家都在卷。大家都好难。到底还要怎么做,才能重新把营收做上去?

当外面的大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科技在变,生活方式在变,消费者的想法和做法也跟着在变,我呢?我该怎么变?怎么变,才能跟上新趋势?

都在说存量时代来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得学会降本增效,更好地盘活自己的资源,可是怎么盘?我裁员谈判都聊了好几轮了,还能向哪里要增长?

这个问题,其实有“现代营销学之父”之称的科特勒,已经提到过,他曾说,五年之内,如果你还按照一样的方式做着一样的生意,那么你离关门大吉就不远了。

刚好,前段时间,我的刘润读书会直播间,请来了科特勒咨询集团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和新加坡区域 CEO,曾与菲利普·科特勒和米尔顿·科特勒两位著名营销专家一起学习和工作超过21年的曹虎老师。

关于企业今天还能如何增长,他在他的新书《新增长路径:营销驱动增长的底层逻辑》里,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洞察。

今天,就摘出其中一套可以直接用的底层逻辑和行动指南,和你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

首先,为什么从前的做法,没办法为我再带来增长?

因为从前的做法,针对的是从前的世界。

今天,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

有些因素的变化,就算影响到了我的增长,我也确实没办法。

比如气候,战争,乃至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区块化…

这些因素,以前在“对我有利时,会被叫作:红利。人口红利,流量红利,政策红利…

可是红利,本质上是一种运气,是不确定的,是会消失的。

消失了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靠红利,不靠运气,也依然能有增长,依然能赚到钱?

曹虎老师分享了一个很积极的观点:

在进入到一个存量时代,增速变得越来越慢时,你还可以从精细化和深度化里找机会。

精细化?深度化?什么意思?

这么说吧,以前,你想要增长,第一个想的就是:把你的产品,卖给所有人。让更多人买你的单,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今天,同质化越来越明显,你有的产品,别人也有,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内卷,打最被动的价格战,赚最薄的毛利,还要付最贵的获客成本。

怎么办?你还有一个动作可以做:别再盯着你那几个同行,也别只盯着自己那几份财务报表。要盯,就好好看看你的顾客吧。

你有没有更精细地了解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弄清楚你的顾客都是谁?在哪里?需求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被满足?有没有办法能更好地满足?

你有没有更深入地和顾客建立联系,让他每次想买时,都能自发想到你,一直来找你?你可以和你的顾客做多久的生意?做多少次交易?能不能把你的获客成本赚回来?

精细化,深度化。

往大了说,这是提升顾客生命周期,做高顾客终身价值,深耕单客经济。

但本质上,就是做好一件事:好好经营你的顾客。向他们交付更大的价值,来换得你自己更大的增长。

红利消失,不靠运气时,你还可以,让自己更精准,更深入,从而更高效地经营好自己的顾客。

这,就是向自己要增长。

听起来很合理。但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经营顾客?

最起码,不能靠拍脑袋吧?

你真的了解你的顾客吗?

你,真的了解你的顾客吗?

我怎么不了解我的顾客了?

放在我桌面上的,不但有他们的生活方式研究报告,还有他们的购买动机和需求分析,这还不够吗?

以前,也许只有这些可以帮你了解顾客。但现在,还有一项东西,也可以帮到你。

曹虎老师在书里,发出了这样提醒:

要深度理解顾客,就不能只是静态地理解顾客,还要把顾客放在他们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在具体的场景中去理解他们。

什么意思?你说的静态我理解,我也会去做消费者画像,需求调研之类的事,但是动态的理解,又是什么意思?

这还要从,曹虎老师发出的一个提问说起: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顾客,在决定买不买你的产品时,到底在想什么?

当然想过。不想清楚这个问题,自己关起门来做营销策略,拍脑袋做广告投放,是没有效率可言的。

可是,怎样才能想到更准确的答案?

以前,这确实很难。得靠观察,靠摸索,靠试错,最后广告铺天盖地投出去了很多预算,也不一定能带来多高的销量增长。

但是今天,不一样了。有一样东西,能帮你得到更靠谱的答案数据

曹虎老师说:今天我和你都生活在一个在若干超级中枢流量影响下的商业社会。

你的工作,你的生活,都因此得以数字化。也就是说,你每天的很多行为,都有可能被沉淀成数据。

比如,早上,你打开微信,发出了第一条朋友圈。

洗漱完,你匆匆忙忙打开了高德地图,打车去上班。

到了公司,你打开钉钉,打了个卡。

中午吃饭,你又点开了抖音,刷了几条短视频。

晚上回家,发现工资到账了,你又打开淘宝,犒赏了自己一件衣服。

下单前,你还去小红书上搜了下相关的穿搭做参考。

微信、高德、钉钉、抖音、淘宝……这些日活过亿的APP,几乎可以串联起你的全部生活和工作。

这个过程中,很多可以用来了解你的数据,比如性格、住址、上下班时间、内容偏好、购物偏好、购买力水平……也被沉淀下来了。

同样的,今天的消费者,从决策到产生购买欲望,到产生兴趣,到互动,到购买到评价,整个过程都已经被数字化了。

这些以前没有,现在却因为技术的进步可以被沉淀下来的数据,一旦在商业世界里被开发,被收集,被整理,被分析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你的潜在顾客,在决定买不买你的产品时,到底做过些什么动作?带着什么样的心态?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决策路径?

谁能更好地通过数据,做出更准确的洞察,谁就有更大概率,能创造出更适合顾客的产品,提供更被顾客需要的服务,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增长。

对此,曹虎老师在书中,给出了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提出的:5A顾客消费路径

什么是5A?我举个例子。

今天,你下班回家,和同事一起挤地铁。挤着挤着,你和同事突然注意到,地铁上在播一个汽车广告。广告里的那个人,也在下班,但是他不用挤,他有车。

真好。于是你开始想:我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买辆车?

这,就是第1个A:Aware,感知。

通过广告、别人的推荐等被动的方式,你突然接收到了一个刺激,被激发了一个需求,并且从此开始感知到“自己想买车”的需求。

于是,你开始和同事聊车的牌子。上个月坐你对面的小王,好像提了一辆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好像也不错?但出去见客户的话,是不是还是先买辆宝马比较合适?

这,就是第2个A:Apeal,吸引。

兴趣一起来,你开始和人聊,去网上搜,逐渐整理出一些大概的信息,有了自己初步的偏好。

然后,你就开始来真的了。今天问朋友,明天问家人,晚上到家还会去各大平台看评论,比参数,周末还约上懂行的朋友一起参谋。

这,就是第3个A:Ask,询问。

真的去深度了解品牌和产品,真的为购买开始做准备。

做到这一步,你掂量好预算,明确了需求,真的去了线下的体验店,一辆又一辆地试驾、一次又一次地问价,最终刷了卡,完成了交易。

这,就是第4个A:Act,行动。

但是,这还不是终点。车子开了一个月,你发现这辆车比你想象的还要好,于是你在公司吃饭时,和同事推荐,回家走出车库,想想又走回来给车子拍了张照,发到了朋友圈,又发到了小红书,甚至还录了个“购车1周后”

这,就是第5个A:Advocate,拥护。

交易之后,你还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你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喜欢就推荐,变成粉丝,不喜欢就差评,发誓下一辆再不买这个牌子。

Aware,Apeal,Ask,Act,Advocate。

感知,吸引,询问,行动,拥护。

这个顾客在消费时的完整路径,就是曹虎老师分享的:5A顾客消费路径。

它是一套可以帮你更精细、更深入地了解你的顾客的底层逻辑。

也是一个可以让你有的放矢,优化自己的营销能力的行动指南。

你可以用它来思考:你的顾客在购买时,都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样的动机和行为?又在以什么样的心态,做着什么样的任务?

然后呢?思考完之后,我该怎么做?我的营销工作,可不可以和这个模型咬合在一起,把这个决策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打透?

当然可以。

是时候,向自己要增长了

知道了顾客在做购买决策时,到底是怎么做的之后,我该怎么做?

怎么做,才能更高效地让顾客选择我?

曹虎老师的建议是灵活地用好5A顾客消费路径。

为什么要灵活?

因为,这个路径,不是静态的A1-A2-A3-A4-A5。

在真实的购买场景里,5个A只是5个可能经历的环节,但是具体经历几个环节,经历的是哪几个环节,都是灵活的。

产品品类不一样,顾客人群不一样,消费路径也会不一样

要经营好顾客的你,要做的事,自然也不一样。

曹虎老师说:为什么过去,我们很多的营销工作和投资,都浪费了很多呢?

就是因为,我们其实没想好,顾客正处在什么样的环节里,所以也没办法给到他们当下最需要的帮助。

比如,他是不是处在A4的行动环节?是的话,我可以做促销,给他推优惠券,推动他尽快购买。

如果他离购买环节还早,其实才走到A2的吸引环节呢?我就应该给他推送更多的使用攻略,更多的案例体验,让他更了解买了之后,生活方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只有搭配上对顾客消费路径的洞察,有的放矢,你才可能针对不同阶段环节,进行有效的投放和转化。

对此,曹虎老师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种草。

今天,顾客喜欢一个产品,经常会说“我被种草了”。

什么是种草?

种草,就是一种路径,对应到5A 的路径当中,就是从A2的吸引环节到A3的询问环节。越看越喜欢,越搜越想买。

而A4的行动环节到A5的拥护环节,就构成了“拔草”。完成了购买,甚至还产生复购和推荐。

这种路径,常常发生在决策成本较低的快消品中。

比如买包薯片,买支口红,你可能看了一个广告、一篇软文,就马上被种草,想去下单了。

这时,顾客的消费路径,就是5A中的一个非常短的路径。

但是,今天如果你是买决策成本高的东西,比如买车,买房,买母婴用品,你的顾客走的就不是“种草路径”了,而是会走“种树”的路径。

什么是“种树”?

就是走一条更长的,经过更多环节,做过更多思考和行动,才会下单购买的消费路径。

如果你的顾客是这个类型,你要做的,就是给这些有意向购买的人群更多的信息,更好的实证案例,来帮助他们做决策,从而推动他们购买。

比如,给他科普你的产品特性,帮助他树立购买标准。

同时给他相应的保证条款,减轻他买错的顾虑。

种草,种树,都是你的顾客可能会走的消费路径。

而针对不同的消费路径,来设计你的营销策略,你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一种对效率的提升。

你有没有真的理解5A消费路径,从一个动态灵活的角度来理解你的顾客,识别他们在哪些环节?有什么需求?需要你完成什么任务?

你有没有基于一个有系统的框架,来不断地通过洞察客户需求,创造顾客价值、沟通顾客价值、交付顾客价值,最终不断的经营你这个顾客价值?

这些,都是基本功。

是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要实现增长,要做的一个非常落地的基本功。

一定要练好,别在别人都在用机关枪时,让自己提着红缨枪就上战场。

最后的话

聊到后来,曹虎老师有点感慨:

营销的核心,其实不复杂:就是干了再说。

外部环境在变。干法也要跟着变。

以前,靠红利,靠打开知名度,就可以看见增长。

现在,不靠运气,但却有了数字化,就基于数字去找认知,找答案,找解决方案。

这种解决方案,不仅是静态的消费者画像,还可以是动态的消费者决策路径。

感知,吸引,询问,行动,拥护。

每一个环节,背后都对应着一个策略,一个任务,一个你可以进一步促进交易的机会。

种草,种树。

每一种环节的组合,都是一条顾客的决策路径,也藏着他们的动机、心态和行动。

看懂这些,就有机会进一步看懂你的顾客,看懂他们每一个环节里的需求。

而这些背后,都是你的增长机会。

系统地看,踏实地干,练好基本功,就能抓住机会,更精细、更深入地做高你的顾客价值,提升你的营销效率,看见增长。

是时候,向自己要增长了。

祝福,每一个系统思考,踏实肯干的人。

也期待在每个周一到周四的晚上8点,在刘润读书会的直播间里见到你,和你一起,看见更多,看懂更多。

《推倒自我的高墙》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