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距离诺贝尔奖还缺这么多东西!
生物医疗 原来我们距离诺贝尔奖还缺这么多东西! 生物医疗 | 2016-10-07 14:27 原来我们距离诺贝尔奖还缺这么多东西! 孟老狮

对于诺奖,我们缺少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同样还有很多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如期而至,或许是国庆假期的影响,或许我们对诺贝尔奖的评选已经司空见惯。今年的诺奖评选我们并不如往年那样关注,这可能和整个舆论的导向有关。今年国庆的舆论似乎都在关注不断升级的楼市调控和游客失联,而对于诺奖的关注则不如往年。


这种现象并没有错,过多或过少地关注诺奖都会让其失去评选本身的意义,正如我们对于某个事情的关注一样,过犹不及或许正是这个道理。从目前的获奖情况来看,亚洲的日本无疑成了本届诺奖评选的最大赢家。而从以往的诺奖获取的情况来看,日本都是亚洲国家的最大赢家。人们不仅要问,对于诺贝尔奖,我们到底缺少些什么?

640.jpg

从容淡定的心态。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讲,诺贝尔奖都是一个奖项的评选,并不具备太多的魔力,而如果我们从意识中将它神化的话,那么诺贝尔奖肯定会成为诸多领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尽管诺贝尔奖被很多国家看做是自身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被很多科学家和文学家看做是毕生的追求,但是不要忘记了,诺贝尔奖始终都是一个奖项,它并不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和人文水平的标志。


因此,我们就必须用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来对待它,将它回归到最为原始的状态,通过将诺奖的本质还原,我们才能聚精会神地做我们想要做到的事情,等到我们的事情做得足够精湛,那么诺奖的评审委员会自然不会忽视我们。反过来讲,如果我们为了获得诺奖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而忽略了我们做这些工作的最本质的任务,那么我们同样会失去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注意,最终落得一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科研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文学家都是倾尽一生的努力才能获得诺奖的垂青。如果缺少了对于某个事情或领域的兴趣,很难真正支撑起一个人将毕生的经历全部都奉献给这个事业。而反观获得诺奖的那些人对于诺奖的反应则并不如外界反应的那么强烈,他们在得知自己获得诺奖时同样表现得非常平静。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真正将研究和做学问看做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并不是为了获奖才会做研究和学问。如果我们一味地为了获奖而去研究一些诺奖评选会青睐的领域,那么我们终将会被诺奖评审委员会所淘汰。


为了科研而科研是国内学术界的一大诟病,很少有人会因为兴趣去做科研,这就让科研本身具有了一定的趋利性,这种趋利性造成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在做科研的时候,缺少一种俯下身子的心态,一味地去讨好别人,或者是企图利用做科研来获得名利,这种出发点显然已经背离了整个科研的本意,带着这种趋利性去做科研的话,很难会有好的的研究成果。


因此,国内的科研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净化和提升。只有将科研真正当做一个兴趣和爱好去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趋利性的态度,最终才能俯下身子,倾心研究。


科研体制有待进一步转变。国内的科研体制一直奉行的是举国体制,科学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一些高精尖的领域,对于科研的支持同样是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为主。这种举国体制让我国的科研水平,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领域的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缩短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甚至一些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远远超过了一些西方先进国家。


这种举国体制为主的科研体制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错。然而,这种举国体制同样会有一些问题和弊端,一些科研经费被浪费在了一些无用甚至不是很有用的领域,这不仅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大大浪费,而且让很多人在科研体制内部出现了行政级别,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谋取行政级别而去做一些为了科研而科研的事情,最终让科研丧失了本身的意义。


因此,我国的科研体制需要进一步转变,减少参与者的角色,做好支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通过制定一些规则来规制科研当中的一些偏离科研本身的行为,从而让科研回归到它的本质上去,最终让我们的科研更加纯净,更加纯粹。


唯科研至上的体制的形成有助于营造整个社会的科研氛围,重构整个社会对于科研的真正印象,让整个社会都能在这种科研体制中获益,从而建立起一种安心科研的学术氛围,最终让科研体制发生一个整体的改观。


创新机制的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有关科研当中的创新机制却一直并未建立起来,很多人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领域的创新依然缺少突破,这种结果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创新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缺少了创新便失去了一次能够触达科研高峰机会,同样让我们的科研停留在固有的思维和体制当中,按照这种体制和思维进行科研势必会造成我国科研水平缺少脱颖而出的课题和研究成果,最终让我国的科研成果最终“泯然众人矣”。


对于诺贝尔奖,我们依然缺少的或许并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因素。但是,只要我们按照以上的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善,我国科研接近诺奖的机会才会进一步增加。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最终接近诺奖,从而让诺奖的获得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想匹配呢?


建立一套生态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同样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将这个机构当中的各种因素的能量完全发挥出来,才能触发这个生态系统内部所有因子的能量,让每一个分子的能量都发挥到最大的水平,最终让这个科研机构成为一个可以循环的生态系统,而科研成果则成为这套生态系统当中的成果。


建立这样一套生态系统必须要有能够支撑这套系统的“阳光”和“空气”,它们是能够让这个生态系统运转起来的最基本的能源。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整个社会对于知识和科研重视,都是这些“阳光”和“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阳光”和“空气”之外,我们还要有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新陈代谢的机制,这套机制能够让我们的科研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通过这种发展,我们的科研才会具有远远不断的动力向前发展。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科研机构的支撑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备,一些有利于进行科研的设备和技术不断投入使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科研机构的生态体系建设正在一步步完备,人们对于科研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科研进步的最主要的力量。


拥有最纯粹的科研精神。对于诺奖的追求并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在实现某个目标的道路上顺道把诺奖给拿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拥有最纯粹的科研精神对于拿到诺奖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进行科学研究往往不是为了去拿诺奖的,而是为了研究而进行研究的。只不过他们在进行科研的时候,诺奖注意到了他,最终给了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拥有最纯粹的科研精神,减少在科研过程当中的趋利成分,真正让科研回归到科研的本质上去。正如本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于获奖的反应一样,他们只不过是将获奖看做是一个最为普通的事情,等到第二天他们依然会去研究,科研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而这种最为纯粹的科研精神恰恰成了我们不断追求科研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或许最后能够让我们获得诺奖。


足够多的科研积淀。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获得诺奖之所以这么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科研缺少类似与西方国家的较为连续性的科研积淀以及已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科研设备和机构。这些科研设备是后来的科学家们进行研究的基础。正如牛顿所说的那样,“我之所以能够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西方国家在科研上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非常完备,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每一年的诺奖评选中都赚得盆满钵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在以往的科研当中建立了一整套的科研方法,并利用这些科研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种成果本身就有了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后人在将这些成果进行重新的整合和结构,很容易能够获得全新的科研成果。


对于诺奖,我们缺少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同样还有很多,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诺奖而失去了追求科研成果的努力。正如我们不能为了获得诺奖而科研一样,我们追求科研本身是为了能够让人们获得科学的普惠,从而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好。如果我们单单为了追求诺奖而进行科研,那么我们真正缺少的东西或许更多。


作者:孟老狮,资深撰稿人。百度百家,多家知名媒体专栏作者及特约撰稿人。转载及合作请联系邮箱:michael5888@qq.com


-END-

本文由孟老狮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